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doc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提供在线免费全文阅读可下载,此文档格式为doc,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doc》文档请在天天文库搜索。
1、7呼风唤雨的世纪1.会认“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等词语。2.有情感地朗读短文,体会说明文用词精确、表达简单的特征,学习作非常、举例子等表明原则。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跟引起对科学的兴趣,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跟想法的今后。重点有情感地朗读短文,体会说明文用词精确、表达简单的特征,学习作非常、举例子等表明原则。难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跟对科学的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跟想法的今后。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5个,部分字词的笔画较为烦琐。因此,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生字的认读跟书写。在本课生字的课堂中,要结合生字的特征进行教学,可以用辨析形近字的方式、按照结构分类法、同音字辨析及其编顺口溜的方式等来提高识记。如:“联”这个生字,可以通过编“不要把眼睛关起来”。
2、这样的顺口溜进行记忆。2.阅读理解本文是一篇读后感,里面的字词新词较多。在教学过程中需先解决这种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短文,了解文中出现的主要的表明原则。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跟引起对科学的兴趣。3.表达运用使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跟对将来的构想。1.预习提纲(1)初读课本,自学生生字。“会识字”要求读准音节,认清字形,“会写字”要会读写并组词。通过查工具书理解文中生字词的含义。(2)再读课文,把课本读正确、流利。(3)熟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些内容。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等语句。2.读课本,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特征。一、激趣导入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下载,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
3、都清楚,神话传说中可呼风唤雨的人是十分厉害的角色。可是,那本来是一个“人”。但我们看这一课的标题,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在20世纪里,是谁就能呼风唤雨呢?就让我们走近本文中去看一看吧。(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设计意图:由“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初读课本,识记字词1.生字学习。(1)请同学们读课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课件出示:唤 纪 技 改 程 超 亿 核奥 益 联 质 哲 任 善(3)请同学们交流识字方法。①可以把生字按照结构分类。左右结构的字:唤 纪 技 改 程 亿 核 联 任上下结构的字:奥 益 哲 善半包围结构的字:超 质②可以给生字编顺口溜,如:唤——把手换成口,声音云霄走;联——不要把耳朵关起来。(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字词,评价指导。2.词语学习。(1)课件出示本课词。
4、语,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腾云驾雾 幻想 原子核 奥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 任何成就 改善(2)同桌相互交流自己对这种词语的理解。(3)教师鼓励学生理解字词。如在理解“腾云驾雾”时,可以把它放在句子中去理解。并想像我们在电视中发现的腾云驾雾的情形,以加深对这个语句的理解。设计动机: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可鼓励教师通过了解字的结构、字形、写法等方面来提高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学习一篇短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从读中读懂文意,从读中展现作者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继续用心地读读课文吧。(1)生朗读短文,做到正确、流利。(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的状况,并强调朗读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3)带着崇敬的语气朗读短文。2.再读课本,说说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哪个。预设:第1自然段是课文的。
5、中心句,总领全文。3.读第2自然段,从第2自然段中,你收集到了如何的信息?生读第2自然段,列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在全班交流。预设:20世纪呼风唤雨的是人类,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发明成就。4.认真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写了哪个内容。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师鼓励教师读这个自然段,重点读“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认识过去的落后。5.读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课件出示:人类在20世纪做到了什么?这些变化给你带来了如何的体会?生默读这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并在全班交流。6.读第5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师鼓励教师抓住句子中的中心句来概括主要内容。预设:科学并且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设计动机: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借助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来理解课本内容,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更简便的阅读方式,提高教师对阅读的兴趣。第。
6、2课时课时目标1.有情感地朗读短文,体会说明文用词精确、表达简单的特征,学习作非常、举例子等表明原则。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跟引起对科学的兴趣,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跟想法的今后。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课件出示: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腾云驾雾 幻想 原子核 奥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 任何成就 改善2.上节课我们对课本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学习,谁可说说课文的结构是如何的?(总—分)设计意图: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员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二、精读课文,感悟方法1.请你们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画出相关词语,简单写成你的感受。课件出示:文中哪些地方可使我们感受到是科学让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1)生自读学习,画出。
7、相关语句。(2)全班交流问题。师鼓励教师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验技术演进的活力并表达自己的感受。2.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引导学员品读。课件出示: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觉跟发明。正是这些发现跟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颠覆的程度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师:“发现”是哪个意思?“发明”又是哪个意思?它们有哪些区别呢?生按照课文内容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差别,师总结。课件出示:“发现”是看见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成就出新事物或新方式。3.文中还有什么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还画出了这些词语?指名学生提问,根据学员的回答出示相关词语。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星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真谛;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航空班机、高速列车。
8、、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地球成为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师: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列出的事物,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生读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几个自然段运用的表明原则,并找出相关句子。(1)师鼓励学员找出使用了表明原则的句子,并进行总结。预设:举例子(第4自然段主要利用了举例子的表明原则)(2)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表明原则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还看到了哪些?发明了哪个?运用课件上出示的句子来进行表达。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看到了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师对教师的提问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预设:20世纪人类看到了无线电,发明了雷达。5.在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用哪个来寄托自己的心愿的?生阅读第3自然段,师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人们抒发自己美丽梦想的方式——通过“千里眼、。
9、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6.请同学们再读第3自然段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下载,思考问题。课件出示:20世纪的到来,科技的演进使他们的美丽梦想成为了现实。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是目前的哪些?可以用哪两句诗来比喻那些变化?引导学生把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结合出来阅读,进行对照。预设:千里眼——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广播等;腾云驾雾——飞机、飞船、火箭等。这些变化可以用“忽如一天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来比喻。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展现这两种生活的不同。设计动机:带着困惑读课本,让学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习了作非常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式。现在请你大显身手,运用这两种说明方式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科技给你的生活增添了什么变化。大家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介绍。一、激发兴趣。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开始的之后,我借助将“神话传说中的呼风唤雨的人”与“呼风唤雨的20世纪”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讨将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的缘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二、识记生字。这节课的字词较多,而且识记起来有些难。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字的特征进行教学,并借助让学员交流识记生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使教师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识字原则。三、用难题进行鼓励。这篇文章是一篇读后感。在课堂过程中,我强调鼓励教师带着困惑进行阅读,在读中解决难题,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借助鼓励性评判,让学生在解决难题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促使了学生的兴趣。。
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