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思考

2019-06-27 22: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_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广东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思考

作者:未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有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明显进步,有的则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什么的成绩。事实上,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确看待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认识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加以改善,以促进政治文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关键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历程;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5-0066-04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本视频分析了日本经济在七六十年代的腾飞之后,如何陷入了僵局和日本政治刺激经济的政策,以及再次停滞的深层原因,包括经济上、观念上、体制上和政治上的原因,但对日本经济的前景持希望态度,讲述了日本经济腾飞和经济停滞的经济、体制、政治原因,并预言了未来日本经济的复苏。二,坚持政治,经济学习让我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摄取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注重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各经济法律法规,注重经济大环境走向."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都是摄取该类知识不错的途,径.通过上述学习,使我坚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使自身的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勤勉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业工作,从未迟到早退,并积极自觉利用节假日参与工业园的加班加点工作.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严格遵守工业园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按章操作。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基本改变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情况,人民享有充分而真实的民主权利,并且在实现人民民主的途径上不断拓展。30多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广东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_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并着手实施的起步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为改革的起步阶段,此阶段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要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就要求多方面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起步。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党内民主。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领导人,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工作机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着重强调了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会上讨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提出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被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纲领,对改革的目标、内容、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邓小平提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为了改革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情况,十二大决定不再设中央主席和副主席,中央改设总书记,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书记处工作。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开展社会协调对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措施。1988年3月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国务院的机构进行了改革。“这次机构改革同1982年机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是重在搞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重在转变职能,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到间接管理为主。”[1]在党内实行差额选举,十三大代表的20%和中央委员的5%、候补中央委员的12%实行差额选举,进行选举的结果是,党的十三大有1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16名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4名中纪委委员候选人未预选上[1]574。总的说来,十三大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很大的进展。

此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从上而下进行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先从人民认可的合法性到法理的合法性,制度化的过程缓慢,对于制度问题是意识到了,想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然而,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及长期形成的原有机制,使得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来自于传统的阻力很大。这时期的思想碰撞也是很激烈的,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二)1989年风波以后对政治体制改革步伐进行调整的阶段

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欧的各个国家开始剧变,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性质变化,社会体制的变化,从斯大林模式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苏联解体指的是东欧十五国独立,在国际社会上开始“分家”,标志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六十九年的联合体画上了句号。政治主张:民族革命 vs 民主革命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 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报刊理论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的,它们服务于各自所处阶段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随着报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我们不能判断哪种理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哪种理论是最好的或是最差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因为不同的政治制度建构着不同的传媒宏观体制,只有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传媒体制才会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这四种理论各自满足了当时所属报业阶段、国家政府建构、政治制度的现实需求而得以存在,因此成为斯拉姆等人笔下典型的传媒体制理论。

在这紧要关头,邓小平指出:“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2]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不能因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打退堂鼓。“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2]370-371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的。

这段时间,在制度建设上有较大的发展。首先,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5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完善了差额选举制度,对人大代表提出质询案、罢免案等工作从程序上作了规定;实行差额选举,人民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选举的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民代表的工作从程序上作出规定,有利于人民代表充分行使权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

从一大的“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到十九大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永远牢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不断丰富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创新驱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_广东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再次,在具体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提出并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把国家公务员制度纳入到国家法制化的轨道。9月,中组部又出台《关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意见》,在党政机关开始全面推进公务员制度[3]。

在这8年里,“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本不再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只是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技术领域有所推进。”[4]改革的力度相对比较小,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基本主张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三)1997年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

从1997年的十五大至今,是政治改革的新阶段。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和首次使用“人权”的概念。依法治国――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活动都要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进行,都要按法律来办事,这旨在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提出依法治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中国的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人权”这个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批判。人权,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尽管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提出来的,但不能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特权。实际上,社会主义的建立就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人权”概念,表明在政治发展中要尊重和保护人权。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写入了宪法。2007年3月公布的《物权法》更是明确了公民在财产方面的权利。尽管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在人权方面的法律出台晚(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但是中国在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党内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在国家制度安排方面实际上主导和决定着人民民主的发展。所以,党内民主发展是人民民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从根本上制约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进程[8]。为了加强党内民主的发展,加强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试行党代表党任制,在加强党内民主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命题,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实现人民民主的途径上有进一步的深化,提出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组力求从体制机创新上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制问题,推进五大任务取得了靠得住前、利长远的显着成效。1.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各地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在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推进景区管理一体化改革、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优化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旅游业综合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去年,云南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遵循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根本路径,着力在建立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巩固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