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可编文档+参考答案)

2019-06-22 01: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高中物理动量习题_高中物理动量_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习题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题目详解:[关键词]“所以”[题钥]题目的要求为选择最不能支持的选项。在解题中可先用排除法,把所有与题干要求不符合的高中物理动量习题,不论是正向、逆向思维设问,还是题肢选项本身的错误,统统排除高中物理动量习题,然后再比较余下的题肢,用所学的概念、观点、原理判断其是否正确,并确定哪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即该选项能否按试题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的方向、范围和意义进行解答。

1.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从某一峭壁上水平跳出,跳入湖水中,已知运动员的质量m=70kg,初速度v0=5m/s。若经过1s时,速度为v=5m/s,则在此过程中,运动员动量的变化量为(g=10m/s2,不计空气阻力): ( )

高中物理动量_高中物理动量习题_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习题

A. 700 kg·m/s B. 350 kg·m/s

C. 350(-1) kg·m/s D. 350(+1) kg·m/s

5、甲、乙两车同时从甲站同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2倍,行了3.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在 s 处有甲、乙、丙、丁四个一价正离子垂直于 e 和 b 1 入射到 速度选择器中,若它们的质 量关系满足丁 丙 乙 甲m m m m = < = ,速度关系满足丁 丙 乙 甲v v v v < = < ,它们的重力均可忽略,则打在 p 1 、p 2 、p 3 、p 4四点的离子分别是 a.甲丁乙丙b.乙甲丙丁 c.丙丁乙甲d.丁甲丙乙 【参考答案】a 7.如图所示,一束带电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沿 直线通过由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 )和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 e )组成的速度选择器,然后粒子通过平板 s 上的狭缝 p 进入另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prime。3. 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速度是甲车的 ,求乙车速度的算式是( )。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习题_高中物理动量_高中物理动量习题

A. 1.5v0 B. v0 C. 大于v0,小于1.5v0 D. 大于1.5v0

15.如图6—13所示滑轮组,挂上a,b两个物体后恰好静止, 若不计滑 轮重和摩擦,现在在a,b物体上再分别挂上一个质量相等的小钩码,则装置将会出现( ) a.a下降 b.a上升 c.仍保持静止 d.无法判断。(10分)如图甲所示,三个物体 、 、 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18.(12分)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 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的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加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时间t1=1 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 m/s2,sin37=0.6, cos37=0.8).试求:。

A. 重力的冲量

高中物理动量_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习题_高中物理动量习题

B. 弹力的冲量

C. 到达底端的动量

D. 到达底端的动能

高中物理动量_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习题_高中物理动量习题

4.如图所示,竖直墙壁两侧固定着两轻质弹簧,水平面光滑,一弹性小球在两弹簧间往复运动,把小球和弹簧视为一个系统,则小球在运动过程中: ( )

A. 系统的动量守恒,动能守恒

B. 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C. 系统的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D. 系统的动量不守恒,动能守恒

9.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m/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9.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m/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省教研室梁旭老师举了两个因为不要求用功的定义式计算变力的功而被删除的题目: 例1:用铁锤把小铁钉钉入木板,设木板对钉子的阻力与钉进木块的深度成正比,已知铁锤第一次将钉子钉进深度d,如果铁锤第二次钉钉子时对钉子所做功与第一次相同,那么第二次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是( ) a ( -1)d b ( -1)d c ( -1)d/2 d -1)d b ( -1)d c ( -1)d/2 d 例2: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 1kg的物体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随物体位移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

A. 1∶1 B.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