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张维迎:中国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转轨 未来应完成政治体制改革

2019-05-30 19: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_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60年,在和其他媒体一同总结过去之时,南方周末也将展望未来。为此,南方周末将邀请中国经济、政治、外交、商业、文化、科技、思想和环境领域的智识之士为共和国未来60年的发展做一次展望与规划。

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南方派系得势在于经济,而目前越南的经济已经病态十足,后劲乏力,经济已经出现停滞状态,通胀力度在加大,由此而造成民众对政府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大。”的专题调查中,《人民论坛》杂志邀请百余专家、学者,列出未来10年中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在多家门户网站推出,8128名网民做出回答:55%的网民选择“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执政党和民众将面临严峻考验”。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中国基本完成经济体制转轨 未来应完成政治体制改革

张维迎

困境一:“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问题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以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方式,是社会事务管理的规范体系。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问题倒逼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有企业、商事制度、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和财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科学配置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显著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确保每年新增企业市场主体1000户以上,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有些基层单位和税 务干部对“信访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到位,分 不清信访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根本区别,处理上访问题只讲规范 性,不讲灵活性。

过去的这些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未来,我们应该完成政治体制的改革。

“十二五”规划的宗旨要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 完成增资扩股以后,成都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集中化、垂直化、扁平化、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转型为主线,加快实施渠道、产品、机制、人才、it和服务“六个驱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发展。自2005年“郁金香革命”之后,吉国内围绕政治、经济等体制变革的争斗从未停止过,到底是维持总统制还是实行议会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一度影响了吉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

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来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进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减少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 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 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 政治、文化、 会生活的法制化、 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 以法治的理念、 治的体制、 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 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而人权、法治、宪政这些外在政治环境的变更,只能在中国的法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当中,循序渐进地推进。

颜茂昆同时表示,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治国家重要标尺,法院要严肃制裁各类破坏法律规则行为,用案例培养讲规则、守规则、信规则和按规则办事的社会习惯。法治思维的首要原则就是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在规则范围内活动,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把规则看成是障碍和桎梏,安全领域尤甚,喜欢为躲避规则“找人情”“拉关系”打擦边球,搞蒙混过关,一时的庆幸必将负出惨痛代价。要认真落实市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完善的市场规则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规范权力运行和政府行为。

三、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这个学期学生干部的选举通过民主投票的形式产生。进入高二以后,班干部换届重新选举,由学生民主投票,产生了一支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班干部队伍.对待班干部,我积级引导,大胆使用,注意培养。但多用于娱乐性投票,真正民主严肃的政治类选举,是不能用刷票机来操纵的。

唐德刚先生曾说过大的制度转型需要20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算到2040年刚好200年,也就是再过30年,经过大约200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就会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再过一些年,看司法制度问题就跟现在看国有企业的问题一样,剩下的是技术性问题而不是体制性的问题;再过一些年看政治制度也是一样,剩下的只是技术性问题了。

>

耶鲁大学教授 陈志武

陈志武:太多收入集中政府手里 国资民有化是改革重中之重

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_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

陈志武

为了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两项内容必须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对征税权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一是将国有资产通过国民权益基金民有化。

面对困境,必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如果不在目前相对有利的情况下完成对常态货币政策的回归,平复市场此前过高的,那么一旦出现新的大问题,“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推动农业发展从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转变,从主要‘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两组数据最能展示背后的原因:

第一,从1997~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至39.7%,而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从GDP的11%上升到20.6%。 在2007年,如果再加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收入以及各级国企的未分配利润,政府总收入占国民收入30%有余。这些政府收入当然还不包括数十万亿国有资产的升值所得,如果加上这些,政府可以花的收入和增值就更多了。

第二,从1999年到2007年,家庭储蓄率从20.2%升至22.9%,相比之下,政府储蓄率从原来的2.7%升至8.1%,企业储蓄率从13.7%升为20%。

这些数据说明,国内消费特别是民间消费之所以难以增长,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肯消费,而是一方面由于征税权不受制约,让太多国民收入通过税负集中到政府手里,另一方面由于支柱企业和主要资产都是国有的,这些企业不仅不用分配利润,而且其资产升值也不会被老百姓分享,不能转变成民间消费的基础,只能成为企业和政府储蓄或者再投资。在目前国有资产实际由政府所有的体系下,经济增长的成果多由政府保留,普通个人并不能从中分享到应有的份额。

为了改变这种无法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变“国富民穷”局面,两项内容必须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对征税权和财政预算的制约,一是将国有资产通 过国民权益基金民有化。具体办法是,在全国和31省份分别成立国民权益基金,将国有资产产权注入其中,共32个,把全国的国民权益基金股份均分给13亿公 民,各省份的基金按照“本地公民多分、外省市公民少分”的原则进行。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经营效益,让农民享受更多改革实惠。开发商可以等商业项目运营成熟后,通过出售、分散和打包设立reits在公开市场出售,引入投资人、资产管理人和托管人,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同时还可以通过持有部分reits份额,享受分红和物业升值收益,促使房企向轻资产转型。开发商可以等商业项目运营成熟后,通过出售、分散和打包设立reits在公开市场出售,引入投资人、资产管理人和托管人,从 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同时还可以通过持有部分reits份额,享受分红和物业升值收益,促使房企向轻资产转型。

如果收入和财产更多的是民有,而不是政府拥有,那么,对轻工业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会远远更多,对重化工业的需求会减少。由此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将促进整体经济结构从对投资与出口的过度依赖逐渐转变为对国内消费需求的依赖。民有化改革也能缓和国有制与法治间的矛盾。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许小年

许小年:共和国将满一个花甲

许小年

六十年之成就最伟大者,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人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繁荣,还要有法治的严明、政治的廉洁、文化的包容、社会的多元。

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

共和国将满一个花甲,六十年相当于个人生命的大半,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却只是转眼的瞬间。在这短暂的瞬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最激动人心和意义最为深远的变化,在我们七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与这六十年相比拟。一个旧的篇章在这里结束,崭新的一幕在这里徐徐拉开。

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中华民族奋斗以求生存。共和国的六十年标志着民族历史上的最伟大转折点,从此之后,我们不再为生存担忧,十三亿人伸开双臂拥抱一个发展的全新时代。不仅民族和国家要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单元——中国人正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冲动,共和国六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开拓出前所未有的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源于黄河与长江的两大流域的中华文明,自古处于四面开放之地,中央帝国面对西戎、北狄、东夷、南蛮,无险可守。这些今天看来带有大汉族主义的词语,生动地描述了当日形势之严峻,近代更有列强从海上入侵,几乎摧毁了一个悠久的农耕文明。如何在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冲击下生存,始终是古代中国的首要课题。

为了生存,一个无所不包的官僚体系被建立起来,管理庞大帝国的所有事务。农业经济的仅有剩余,由税收系统输往首都,供养一支常备军和遍布各地的官吏,对外抗击蛮族的侵扰,对内维持社会的稳定。官吏不仅负责财税、公共工程、商业和司法,而且要发扬和解释官方意识形态,在思想上维护帝国的大一统。自秦、汉以来,这种格局就成为定式,两千年间,皇朝不断更迭,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本结构却始终未变。

在这一格局下,个人的发展让位于民族的生存。个人的发展既无物质基础,因为农业剩余已被国家消耗殆尽,也没有宽容的社会空间,任何对正统的偏离都被认为是困惑和混乱的源头,都被政府以危及帝国的稳定为名,严格地予以禁止。

而就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度考察,就是近代西方国家从全球殖民扩张开始,在大规模灭绝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等有色人种及其文明之后,终于侵入东南亚、南亚、东亚和中国,从此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权而与总体上以犹太-盎格鲁-撒克逊为首的西方白人种族之间展开了一场地缘政治的殊死斗争。只有从民族复兴是文化复兴前提的角度看,我们才能理解“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面对千年从未有之变故,为求民族之生存,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旧文化,而把自己追求的科学和民主称为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纲常名教,提倡民权、自由、平等,这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进一步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指出如果不“扫荡三纲,荡涤五伦”,中国就不能“挹自由之空气,振独立之精神,拔奴隶之恶根,救民众之悲运”.他们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孟,提出“圣人革命”,否定了“圣人”和“圣学”的绝对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纲常名教、反对孔教,与辛亥革命党人对待纲常名教和孔子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由此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2)、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这依旧是一座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小楼,但独立地放在闹市,还显得真有一番别致,这里曾是遵义市教育界认识付梦秋的住宅,抗战期间西迁到这里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曾经住在这里,1935年邓小平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遵义会议,会上小平同志就讲了一句话“跟倒走”(跟党走),好一个举重若轻的“跟倒走”,走出了他举世公认的光辉人生,走出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辉煌盛世,人们的话也挺短,就一句“小平您好”。省委书记、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组长王东明当好“施工队长”,先后3次主持召开省试点工作小组会议推动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压紧压实改革主体责任,要求全面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认真落实改革试点方案,把握好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统筹推进改革涉及的机构组建、人员转隶、职责明确、制度建设等工作,如期完成第一阶段改革试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