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巨型中微子源太阳的中微子“丢失”过,找到的科学家获得了诺奖

2019-05-25 01: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002中微子振荡_什么是中微子振荡_中微子振荡模式

失踪的太阳中微子找到了吗?不了解这个问题的人会觉得这个问题莫名其妙,其实这个问题说的是一个天文学事件,讲的就是天文仪器测量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与理论计算相比出现缺失的问题。首先说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曾经失踪的太阳中微子早就已经找到了。

有一类很受物理学家喜欢的理论,叫“跷跷板机制”,它假定中微子是马约拉纳粒子,同时存在尚未被发现的、质量远大于电弱能标的重中微子,这样中微子的微小质量可以得到很自然的解释。电子内部的光圈不单对相邻光圈产生感应,同时还对其它粒子均产生感应,意识粒子距离越小,感应越大,故光弦中的意识粒子不单随前一粒子之势,同时还随前面其它意识粒子运动方向之势,由于电子中前面粒子都向着电子中心作弧线运动,从而这种随势力汇聚成一种向内的力,人们称它为核弱力,这种核弱力促使电子内部光环中的意识粒子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形成核弱力和意识粒子的占有空间的欲望力之间出现一种新的平行。另一种是因电子外圈的光弦绕中微子周边运转,形成了统一的周边磁场(前面说过:电子周边的光弦由意识粒子组成,意识粒子自身没有身体,它的身体就是充满宇宙的感应场),故在磁场中不存在发出磁力线的源头,也不存在会聚磁力线的尾闾。

什么是中微子振荡_中微子振荡模式_2002中微子振荡

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微子,它们以和光速基本相同的速度在宇宙中穿行着,而且密集程度相当惊人,每秒钟都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越人体,虽然这东西的性质和光子差不多,但它却是个隐形者,光子可以被我们看到,但是这东西每秒钟就有百亿个经过我们的眼球,然而我们却毫无察觉2002中微子振荡。即使穿越地球,它的能量也不见得减少,有人计算发现如果想完全拦截一股中微子束大概需要五光年厚的铅板,这真的是匪夷所思呀!

什么是中微子振荡_2002中微子振荡_中微子振荡模式

那么既然看不到,也无法拦截,怎么才能观察到这种东西呢?科学家们发现当中微子进入装有重水的容器后,碰到重水的原子核后会被弹开;弹开的原子核碰到另一个重水的原子核后会与之发生反应,变成氚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些γ射线。所有的中微子都会引起这样的反应,通过测量γ射线的数量,科学家就可知道有多少中微子存在2002中微子振荡

况且,地球本身也会发射大量中微子…在所谓的太阳中微子引起的山崩地裂之前,人类早该变成蜂窝煤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戴维斯首次发现的(戴维斯是95年诺奖获得者),他使用四氯化碳观测太阳核聚变中释放的电子中微子,发现数据只有理论预期的三分之一,这在当时被称为太阳中微子之谜,科学家们不知道这些中微子去了哪里,不过今年诺奖之一的sno实验在2000年左右确认,这些电子中微子也是振荡到了另外两种。这是一个关于高一地理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件ppt,这节课主要是了解宇宙探测的发展,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表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

中微子振荡模式_什么是中微子振荡_2002中微子振荡

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以为是理论计算错误,或者是仪器出现问题,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的神冈探测器也发现了和第一次探测类似的现象,这让人们更加困惑,认为肯定有某种机制导致中微子无法被探测到,于是有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也许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它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中微子转化现象,这就是中微子振荡了,它会导致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在传播到地球途中发生转换。

2002中微子振荡_中微子振荡模式_什么是中微子振荡

科学家们根据这一理念进行了实地探测,首先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于1998年首次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即μ子中微子转换成了τ子中微子。三年后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探测到了太阳发出的全部三种中微子,其总流量与标准太阳模型下的理论计算符合得很好,于是解决了先前观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缺失问题,太阳中微子消失之谜也由此解开,后来主导这项实验的领导者雷蒙德·戴维斯和神冈探测器的领导者小柴昌俊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