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发展路径
然而几乎所有的反毛英雄“公知”们在这点上却惊人地一致:一定要“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砸着共产党的锅还要继续吃共产党的饭”,死乞百赖一定要留在自己切齿痛骂的“邪恶体制”之中(仔细数数,有几个反毛反共的“公知”是“体制外”的。这个算是意外收获吧,术前特地给医生说想要脸对称,当时医生说不能做到完全对称,我恳求医生尽量对称,也没抱多大期望,然后就睡过去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站在全局高度,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敢于担当破难题,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改革催生浙江经济社会新活力,以改革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以改革优化浙江发展软环境。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 成就和路径 政党推动 政治支持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 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和基 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 等。这些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现在却有不少人坚持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统统都是政治体 制改革滞后造成的。这种现象表明,要评析"滞后论",仅仅从感性的层面上罗列改革 的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从理性的层面上探索评判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
大家都知道,有些人特别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西方人,他们预设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发展目标,说白了就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治体制 改革和政治发展,其目标绝不会是西方政治模式,而且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也不可能发展 出这种模式。所以,我们讨论的所谓"滞后论"同这种模式不相干。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这种说法,在报章杂志上常常看到,在各种场合常常听到 ,在有些人看来它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概念。应该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具 体进程来看,彼此难免会有先有后,这是正常的,但"滞后论"者常常直接地或间接地 列举出许多事例来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慢"的,而且 这种"慢"越来越制约"快"。他们还在理论上找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为依据,有三段话 经常被引用,其一,"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注:《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175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第220页、第372页。) 其二,"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 治体制,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5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第220页、第372 页。);其三,"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5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第220页、 第372页。)实际上,邓小平同志的原意是强调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互相依赖,互相配合,而不是在比较两种改革孰 快孰慢。再从逻辑思维来看,既然经济体制改革如此依赖政治体制改革,既然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不是恰恰证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功绩吗?大家想想看,如 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上层建筑束缚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怎么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成 就呢?为什么要把功劳仅仅归之于经济方面而把问题统统放在政治方面而将两者割裂开 来呢?
另外,"滞后论"者至少还有两个片面性。第一个片面性是:它将本是处于同一社会 状况下的政治与经济剥离开来,以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状况(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不成 熟的)来比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体制。中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 农业国,底子薄,资源相对匮乏。1978年留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资源是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国所固有的自然经济结构。1992年起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的,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 还是处在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规范,市场经济不成熟。因此,政治 体制改革的水平和程度也大体上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水平和进程。邓小平同志说过: "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 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5 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第220页、第372页。)1987年4月,他还说:" 即使搞普选,也要有一个逐步的过渡,要一步一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 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5 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第220页、第372页。)在某一段时间内,我国 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具体环节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某些要求相比,尽管存在着滞后的可能 ,但其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总体上是协调的,政治体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总体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是不妥当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第二个片面 性是:它将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治体制改革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有别于邓小平同志"改 革的三个标准"。邓小平同志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5页、第174页、第164页、第240-241页 、第220页、第372页。)以经济发展来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因此而 陷入"经济决定论"。江泽民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 稳定,看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303页、第32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 002年版。)这就是说既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水平,也要从 非经济的角度来衡量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总体上是互相依赖、互相配合、互相适 应的,但两者是一种非对称的结构状态。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和中国改革的发 展逻辑所形成的。中国改革首先是从农村、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突破性 改革,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性的,即在坚持和完善我 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逐步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即使 是突破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身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家都还记得,在提出"市 场经济"之前,不是还提过"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吗?
根据各单列市的实际不同情况,综合考虑管理幅度、竞争制衡状况、资源环境空间制约和发展改革活力方式等多种因素,推动单列市改革,通过合并周边城市转为中央直辖市或转为普通副省级城市以更好融入周边城市群。北京确立了更多长期的改革以给市场导向的体制更多发挥空间同时增强中央对金融体系的管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立足县情实际,把改革作为破除农技推广体制弊端的治本之策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一免三补”政策出台后,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对科技种田的渴求也十分强烈。
这些只是改革的“牛刀小试”,它们尚且能够在结构优化上取得这么好的成果,也增强了我们对改革的信心。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总体布局和时间安排,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五年。
其一,在政治权力的宏观运作中,宪法的权威性获得了提高,政治权力特别是中央政 府权力运作的制度化程度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中国政治发展最具实质的一个特征。宪 法的权威性的发展还具体表现为:在制度上,宪法已将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包括政党的 行为纳入了法律的范围,这确是政治权力宏观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在宪法制度的运 行中,宪法所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有了很 大程度的提高。
其二,在政治权力的微观运行中,尽管权力的行使还存在着许多的越轨现象,但政治 体制中的规范化因素正在增长。在当今的现实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人大的监督功能 在渐渐得到强化;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也在加强;行政法治不仅在价值层面获得了提升 ,而且在体制上也有了较充分的体现,比如行政诉讼的发展;《立法法》的实施在规范 立法权的同时,也对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作了法律上的区分,等等。虽然对这些规范 化的因素在现实中的作用不可夸大,但必须看到它们是中国政治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其三,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发展是体现政治进步最明显的方面,也是近些年来中国政治 体制改革成果最为直接的表现。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状况,应该说 确保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是不断改善人权状况的基本 条件和重要内容。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沿着这个大方向走下去,我国政治发展 的前景是光明的。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路径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如何发展?
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制度问题.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需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这就是要进一步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脱离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理想化成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牢固建立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国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亟须进一步突破那种空洞谈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加分析地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偏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市场机制的认识和运用,真正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原则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基本点上,赋予社会主义经济以内在的活力.又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几千年来“官本位”体制和观念形成的顽固而深重的思想影响,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观念与机制.。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由于党内法规不健全,因此,不能有效地通过党内法规集中党内正确意见,也难以通过党内法规有效制止错误路线的推行。此次仓储班内部改革是鑫业公司123个班组里首次具体落实减员增效行动项的重要举措,更是鑫业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实化体现,不但在鑫业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之际,为各市场主体和123个班组树立了榜样和标杆,还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班组改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从哪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