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 温铁军:新时代下的中国三农战略

2018-02-24 01: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_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科学技术的作用

原标题:温铁军:新时代下的中国三农战略

▋导语:近日,温铁军教授在讲座上着重强调了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他认为,东亚模式与西方模式从古至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从新国情出发,理清不同视角下的内在逻辑,减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

——------------------------------------------------

11月20日,温铁军教授为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及重庆社会各界人士奉献了一堂精彩讲座。

温教授主要从“中国21世纪重大战略调整: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调整的历史意义——竺可桢之谜: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文明变迁的决定作用”、“乡村振兴的世界意义:资本主义农业异质性及成因”、“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互动与社会农业”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社会矛盾产生了历史性变化后的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应用。

温铁军教授着重强调了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温铁军教授认为,东亚模式与西方模式从古至今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一味模仿西方,也不能一味的按照我国上个世纪的研究方法去对待三农问题,要从新国情出发,理清不同视角下的内在逻辑,减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

乡村社会变迁的时空条件与宏观背景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任何关于乡土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研究要想言之成理,都不可能就事论事,而需把研究对象放置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中。

否则,按照与西方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等学科规范所做的微观领域的计量分析、案例观察和白描式的跟踪记录,虽然对研究者有资料性价值(或许也有符合知识分子趣味的审美意义),但却难以据此发现客观世界不同范畴之间的相关本质联系,也就难以进行理性分析,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也会因此打折扣。

当然,我们也应该包容某些个性化的“把玩式”微观研究——只愿意对某个客体断面的局部做观察或者本来不打算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

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变化的基本条件。我们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从产业资本麇集于城市而导致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的城市消灭乡村,甚至以“消灭农民”、占有地产而推出激进的城市化,逐步演化为生态文明战略下的“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形成新型的“社会化生态农业”,有利于推进城乡民众融合的新趋势。

▋一、国家战略调整的时空之维

之所以需要关注时空条件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经济形势研究上看,宏观局面内部有时空条件转换;另一方面,乡土社会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转变,都与国家不同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有关。现在就连发展主义主流也开始强调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各地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去几近破败的、被说成是应该消灭的乡村,也从过去“被资本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可能吸纳过剩资本的“绿色经济”。

客观地看,大国缓解经济危机的手段往往是“空间换时间”——把过去冷落的投资领域重新找回来,用没有短期回报的战略性投资来拉动维持本国实体经济。

中国遭遇第一次生产过剩的1998年即是如此: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等。2005年又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名的连续增加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的重大战略。

一般而言,没有哪一个大规模投资达数万亿的国家战略能有短期回报、能有当期税收,所以,若只能由国企承担这种市场无效投资,自然就会占压银行贷款,也会对私企形成挤出效应,但其制度收益却是全社会共享的——中国改出危机(通过改革,转危为机)。诚然,这个空间换时间的条件在很多幅员狭窄的小国并不具备,当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被东亚金融风暴挫败时,未必一定非得从西方强调的制度优劣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