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实验基地▲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
▲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与氢弹研制成功对新中国意义重大,本文作者杨映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亲历了当年试爆的拍摄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才留下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影像。
旧机器中找到一台高速摄影机
1964年接受原子弹与氢弹试爆的拍摄任务时,非常神秘,去什么地方,拍什么东西,一概不知。作为军人,我们习惯了这种受命的方式,把它看得很平淡。中国原子弹实验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得知是拍大爆炸,只能在远处拍。带队的领导是摄影行家,他知道拍核爆炸会碰到很多难题,所以才向我们交了底。
得知这个消息,我们特别高兴,自豪之情难以言表。立下军令状后,大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拍摄的准备工作中。身为八一厂的拍摄人员,部队所有的新武器、新装备都见过,拍过,而原子弹爆炸的拍摄对我们来说着实还是盲区。
据专家说,原子弹爆炸瞬间的闪光,能顶上千个太阳的亮度。为控制曝光问题,我们自制了一套深浅不同的阻光镜,并做了一系列试验,克服了胶片曝光的难题。
据传,美国拍第一次核试验,动用了上百台机器。我们家底薄,但薄有薄的办法。我们从已退役的陈旧机器中挑选了数台,最令人兴奋的是,找到了一台高速摄影机。经过改装、整修,并反复试验,高速摄影机的频率达到了每秒200格左右,总算符合了要求。经过拼凑,最后投入这次拍摄的机器有十多台。
进入核试验场(新疆罗布泊),我们被安排在核试验指挥机关的驻地720兵站。作为这次核试验的总指挥,总参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专门来我们帐篷嘘寒问暖,并对拍摄相关事宜做了安排和部署。
用遥控方式拍爆炸
拍爆炸不能靠近,只能用遥控方式,我们事先将摄影机安装在选定的位置上,拍摄指令则由主控站统一下达。
在爆心附近的两个工号里,我们共安装了四台机器,高速摄影机也在其中,将四台机器做了分工,镜头焦距、光圈、频率做了统一的调整。胶片的感光度、镜头用的阻光镜和频率都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不允许有半点差错。
临近试验时间,全军各科研单位在场区设置了各自的项目,其中有飞机、大炮、舰艇、坦克、车辆等,场面壮观,临战气氛浓厚。这个“露天展览会”是落实周总理“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指示而安排的。
清场的最后时刻,我们跟随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来到铁塔下的控制室做最后的检查,室内不准外人进去。当首长从室内出来后,一扇厚实的大门徐徐关上,红底黄字的“响”字标语覆盖了整个门脸,极为醒目。事后得知,这是毛主席在一份请示报告中的批语,“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爆炸当天,对摄影人员的位置、任务做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距爆心7.2公里,主要负责拍蘑菇烟云。
耳朵里传来倒计时报数,我提前两秒打开机器,白光过后,露在外面的皮肤有很强的灼热感,几秒钟后,听到惊雷般的巨响。取景框中的火球不断变幻,翻滚升腾,逐渐形成了蘑菇烟云,景象蔚为壮观。随着图像的变化,我用变焦镜头不断切换景别。当烟云升到一定高度,我机器中的胶片也拍完了。
拍完爆炸后,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抢拍破坏的现场景象,如燃烧的帐篷房屋,掀翻的飞机、大炮、火车头等,如果回收前不拍,事后无法补救;二是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将安装在机器里的胶片转移到安全区。
我带着胶片,搭乘张爱萍总指挥回京汇报的专机直飞北京。八一厂政委张景华亲自接机,将胶片火速运往早已准备就绪的洗印车间。在那里,张政委通宵坐镇现场。我紧盯着药槽中循环滚动的胶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烟云了!”大家都兴奋地围过来看。
总理到八一厂看样片
第一次核试验是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周总理非常关心拍摄的影片,多次催着要看片子。
0现在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