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政治文化特点 中国特稿:农民画告别政治寻找新缤纷(2)

2018-02-18 10: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政治文化特点_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_中国政治生活

导读:农民画是中国独有的,同时打着特殊政治、商业与时代烙印的画作类型,它面对的一大问题是,一旦失去政策扶持,它在市场中还有没有发展后劲?有分析认为,当下农民画以“复制为主、原创为辅”的产业运作模式,并不利于农民画可持续发展,也使得绝大多数农民画始终停留在低价消费品的状态,迈不上高端收藏品的台阶。

学者:农民画不纯粹是民俗现象

鉴于中国农民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长期研究农民画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不认同农民画是纯粹意义上的民俗现象。

李明洁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民俗往往是根植于民间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虽然农民画和民间艺术有很大关联,但把农民画说成是原生态的民俗现象却并不客观,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都不相符。”

1955年,江苏邳县(现邳州)的农民创作了一幅名为《老牛告状》的农民画,通过呈现牛诉苦的画面反映耕牛饲料被克扣的问题,被普遍视为中共建国以来的第一幅农民画,反映了当年农民“当家做主”的主题。农民画的宣传力量很快引起官方重视,成为宣导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农民画迎来了辉煌时代。金山农民画师高风(56岁)对《联合早报》忆述,在当年政治风气与需要下,农民画充分体现出“红光亮”“高大全”的特点,例如干劲十足的农村劳作场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渡口新貌等。除了农民画,在那个特殊时代中,战士画、工人画也应运而起。

曹秀文在1970年代创作的《采药姑娘》正是这样一幅代表作品。中国政治文化特点这幅作品曾在中国农民画展中获得一等奖。据她介绍,画中那名面色红润、身板结实、胸戴大红花的少女就是她自己。当年她在公社中负责采摘草药,获评五好社员,这幅画记录的便是她领奖的那一刻。

政治对农民画影响未彻底消失

政治风潮有起有落,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结束,农民画的政治功能减退,转身从市场等其他方面找寻自身存在价值。相比之下,文革时期的战士画、工人画则退出历史舞台,这对比反映出农民画其实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改革开放后,凡是有一点农民画资源的地方政府都开始把它打造成旅游经济项目,农民画的发展逐渐受到商业利益驱动。

中国政治文化特点_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_中国政治生活

然而,政治对农民画的影响并未彻底消失。与一般民间艺术不同,中国农民画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存有“辅导员”机制,由政府指派专人对农民画作者进行创作辅导。这当中除了美术专业指导,也有内容上的引导,和其他艺术作品由创作者独立创作的方式不同。

1980年代,农民画透出的中国农村乡土气息,大受外国游客青睐,一度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陈富林记得,1980年代他在上海展览中心出售画作,客户主要是外国人,一张15厘米长宽的画当时可卖到100元(人民币,下同,20新元),有时一天能卖出四张。尽管各方抽成后,陈富林每张只能收到25元,但在当年一般职工月薪不过百元左右的年代,这已是不菲的收入。

同为广东省内的明星城市,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对比,长期在珠三角被津津乐道。有网民称,一线城市排行应从“北上广深”改为“北上深广”,甚至是“北上深杭”,还有文章从城市财力、房价、人口、定位等方面分析,认为“广州被踢出了一线城市”。

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突然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矛头直指黑恶势力的官方‘保护伞’,目的显然是要借助‘扫黑除恶’

重庆市中心洪崖洞相亲角,每到周末都迎来大批中老年人,星期六到此是给儿女相亲,星期天则是单身长者为自己相亲,两种相亲模式成功率虽都不高,但人潮未见消退,有人甚至十年来风雨不改,每周末都到此‘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