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从革命伊始到帝国崩溃图书分类号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国家与革命列宁著 外
陈长风
摘 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消亡等基本原理以及国家与革命的关系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部著作也体现了非常丰富的新型民主思想。
关键词: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民主;专政
中图分类号:A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61-04
一、《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概述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是列宁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于1917年8-9月间在位于圣彼得堡郊外的拉兹立夫湖畔隐居时写成的。
列宁在本书的《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并且不可调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14年8月,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各自利益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大战,先后共有33个国家、13亿人口卷入进了战争。这种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组织密切融合在一起,竭力为掩饰战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将自己装扮成战争的受害者,以国家处于战时紧急状态为理由,以“保卫祖国”为幌子,对广大劳动群众实行骇人听闻的剥削和压迫,强迫他们服劳役,服兵役,向他们转嫁沉重的负担。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状和灾难,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激起了群众的义愤,在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国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和罢工斗争。因而使第二国际的所谓“阶级和平”、“国内和平”政策根本无法实现。论革命从革命伊始到帝国崩溃图书分类号
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迫使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迫殖民地人民充当炮灰。这场战争同样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从而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起了中国、朝鲜、印度、越南、波斯等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国家与革命》对十月革命的指导意义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把国家政权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但是,“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使得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取得了统治地位。”各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参加了资产阶级政府,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赞成增加军费,用“保卫祖国的口号来欺骗群众,不但要觉醒的工人放弃阶级斗争,而且要工人为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同别国的阶级兄弟互相厮杀。这些沙文主义者卑躬屈膝地迎合本国资产阶级的需要,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鼓吹阶级调和,迷信“议会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遭到空前的攻击和歪曲。因此,列宁强调指出,“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在歪曲的马克思主义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论革命从革命伊始到帝国崩溃图书分类号
再一个盗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