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实践意义 发挥监督作用 做好中华环保世纪行
叶如棠1940年3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6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原建设部副部长(正部长级)。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七、八、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等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对话人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叶如棠
采访人本报记者郭薇
点击一
焦点关注为什么要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关键思路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
记者:我国当前的环保工作形势怎样?为什么要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叶如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GDP年增长连续保持在10%左右,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还相当严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尚未有效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加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担忧,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从总体上看,我们走的是一条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问题表现在基层,但根本上是个法制、体制、机制的问题,包括法律的约束力、政策的导向力、行政的管制力等。这也正是环保世纪行活动频频接触到的深层次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高兴地看到,党的十七大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这也揭示了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因此,它就成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总体指导原则,也是今后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长远目标和根本任务。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过度的消耗,也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主宰自然的恶果。面对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人类必须做出的一次理智选择。人类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主宰自然转为顺应自然,从无节制索取转为生态修复和建设。在社会生活中贯穿以人为本的同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突出生态为本的理念。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学者已预言地球将面临“人类纪”。可以认为,规范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地球的未来。科学发展观实践意义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为此,全国人大环资委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承担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点击二
焦点关注15年历史回顾关键思路浓墨重彩可圈可点
记者:中华环保世纪行15年的历史中有哪些精彩事件?
钱多就可以多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