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同学 转载: 睡在杨振宁上铺的兄弟
前几天,在群众高涨的呼声中,我也去看了《无问西东》。
片子我就不多谈了,主要说说我感动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沈光耀的母亲对儿子说的一番话: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这也并不是要你为我们开枝散叶,而是想让你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她说得泪流满面,儿子听得潸然泪下,影院中也是啜泣不止。这句话为什么能如此触动人,不就是最好地阐释了现在倡导的「中国梦」嘛——每个人都要过快乐的一生,美好的一生。
但是在那个年代,面对山河破碎,沈光耀没办法独自享受人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参军,当了飞行员,最后战死沙场。
沈光耀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名叫沈崇诲,出身名门,父亲是民国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他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4年后毕业,又考入了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杨振宁同学毕业时,留校做了飞行教官。
淞沪会战中,沈崇诲被调到空军大队,参加实战。1937年8月19日,他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
《无问西东》给英雄加戏,让他驾机冲向一艘敌舰,与之同归于尽,属于艺术加工。
另外一处加工是:沈崇诲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并不是西南联大的学生。西南联大成立于1937年11月,在沈崇诲牺牲的同一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下转移到长沙,后又西迁昆明,建立联大。
电影为了展现西南联大的历史,让沈崇诲穿越时光,人生往后延迟了几年,名字也变成了沈光耀。其实,沈光耀就是沈崇诲的「精神附体」。西南联大也有很多学生传承了这种精神,国难当头时选择了参军。
在西南联大当年的校园里,也就是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竖着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这块碑的背面,刻着834名从军的西南联大学生的名字。后经考证,总数实际是846人。碑文中有两人重名,另外还有14人被遗漏。
怪不得工作人员粗心。这块碑树于1946年,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举国上下的人们,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重新选择。
02
《无问西东》的片名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句话是说,人生在选择时不要多问西东,遵从自己的真心就好了。
理是这么个理,但是不代表人生本身没有西东。
如今大家将西南联大看成传奇,主要是因为它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培养出了一批难以超越的人才,有201人当选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还出了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现在自然是无人不知的华人之光,得了奖,娶了娇妻,享受了人生的乐趣,也就是过上了沈光耀的母亲所期望的人生的样子。
但我今天想谈谈另外一个人: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睡在杨振宁上铺的兄弟。
这个人叫赖钟声,同时还是他们班的班长。
赖班长是山东烟台人,长得相貌俊秀,脸面白净,学习成绩比杨振宁还好。同时还是个文武全才,一口单刀舞得虎虎生风。
1942年本科毕业后,赖班长去了滇缅铁路工程处工作,杨振宁继续读物理学研究生。1944年,抗战局势吃紧,国民政府提出一个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青年学生参军。
此时,赖钟声已经考取了工程师资格。可能到底是山东人,实在。笔一扔,就去参军了。而杨振宁这时研究生毕业,获得了庚子赔款的奖学金,准备去芝加哥大学留学。
临走前,他想和班长见一面,但兵荒马乱的,没有联系上。
赖钟声参军后,被选到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学习。既然叫干部学校,当然是培养干部的,很受重视,蒋介石亲自担任校长,「小蒋」蒋经国任教育长,主抓政工人才的培训。
为显得不这么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