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2017-12-20 03: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第一颗原子爆炸视频_中国第一颗原子之父_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孟昭瑞摄(资料图)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深秋,新疆马兰,中国核试验基地。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夕阳西下,一位老兵久久伫立,凝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风过戈壁,吹散了老兵的满头银发……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这一刻,距离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东方巨响”响起那一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已经过去了50个年头。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这一刻,时间,空间,在老兵心中翻腾跳跃——遥想当年,这里军帐连营,呼号起伏。一支支神秘的部队,扎根大漠,隐匿于世,用升腾的蘑菇云攥紧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拳头!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老兵名叫王德文,系我国军事病理学开拓者之一、著名防原医学家、新武器伤害与防护研究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专业技术一级研究员。从军52年,他是我国唯一全程参加核试验生物效应研究工作的医学专家。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王德文和他的科研团队依然奋战在军事病理学的“无形战场”,为共和国军事医学防护事业熔铸一枚枚不朽的勋章……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勋章,铭刻着铁血军魂——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国家填补这项空白”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10、9、8……3、2、1,起爆!”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

定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辉煌瞬间,有一张经典照片广为人知——兴奋的人们跳出堑壕,将帽子抛向空中,相拥庆祝。

中国第一颗原子之父_第一颗原子爆炸视频_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

更让人动容的是,当蘑菇云冲天而起,各路穿着专业防护服的科技人员,已无所畏惧地向爆心开进……

鲜有人知,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王德文和他的战友。他们的工作,是第一时间回收实验动物,完成病理解剖,拿到生物毁伤效应的宝贵数据。

那一年,王德文只有26岁。

进入爆心,就是与死神共舞。核爆后,几秒钟内会产生100多种放射性核素,对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我已经儿女双全,最有资格冲在前面!”当年,老师刘雪桐的一句话,让王德文至今感慨万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那个年代搞核试验的人共有的特质……”

采集试验数据,不亲身经历无法想象——

核试验后,戈壁滩地表温度甚高。蒸烤了几个小时的动物尸体,肚子胀得像皮鼓。一刀下去,“噗”的一声,恶臭的腐烂物就会喷一身、蹿一脸。有的动物肺脏萎陷,王德文舍不得丢掉,赶走上面的蚊虫,嘴对着气管用力吹,直到肺脏膨胀起来,再进行病理解剖。

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一要检验核爆炸威力,为核武器的研制改进提供依据;二要掌握核武器杀伤规律,进而研究有效的防御措施。

生物杀伤的范围有多大?距离爆心多远布放动物……从我国第二次核试验开始,王德文承担起生物效应队队长一职,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

那是一次“大当量”的核试验,实验动物回收后,大家有选择地解剖了一半,感到病变情况差不多,就把其余的动物掩埋了。

入夜,帐篷里鼾声一片。王德文却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有新的病变还未发现。他悄然起身,步行两公里,把埋掉的动物扒出来。天刚泛亮,他又精细剖检起来。

就是这一次,王德文和他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核爆炸伤害不是传统的4种而是6种。这一发现,为完善核武器防护研究提供了宝贵依据。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破解难题,让王德文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多年来,他的白细胞量总比正常值低,时常感到头昏眼花、浑身乏力……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在高度。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国家填补这项空白。”王德文和他的战友一次次赴戈壁、进大漠,闯爆心、踏染区,一步步将我国防原医学研究推向世界前列。他们的成果,被拍摄成新中国第一部涉核科普片——《原子武器的防护》。

勋章,闪烁着使命担当——

“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搞科研就要走一步能看好几步”

北京,太平路27号。军事医学科学院内,坐落着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军事医学病理博物馆。

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激光武器伤、微波武器伤、生物武器伤、动能武器伤……步入展厅,残酷的战争气息扑面而来。4000多件展品,是王德文50余年心血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