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心什么编制_北京 协同创新中心_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一直广受诟病。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北京 协同创新中心
有人曾这样形容,在中国,高校的专利成果如同橱窗里的苹果,好看但吃不着。
被赋予科技创新先行先试的中关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始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第一要务,坚守着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心。
去年8月28日,围绕将首都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这一重大命题,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共同推动,以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北理工、农大、中科院等13家科研单位和商飞、潍柴、美亚柏科等7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基础,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一年后,当北京商报记者再次走访这个研究院时,发现这个被赋予“校地联合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使命的研究院,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上,正在积极探索一条新路。
协同创新新在哪
海淀北清路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协同院”)的大楼坐落在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地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地带,协同院一成立就很接地气儿。
同样接地气儿的是院长王茤祥。他曾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企业领导近20年,具有十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全面的经营能力,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皆有优异表现。
特别是,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独特的思想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曾领导并高质量完成了多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成功转化了数十项高新技术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从顶层设计入手,打开一条科技和产业的市场通道。王茤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协同院成立之初就采取开放、集团化方式,目标定在打造“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心,并最终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
王茤祥解释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首先将采取新机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市场需求开展联合创新。
“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高校院所间互相割裂,难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协同;成果出来了,企业发现难以应用,企业与高校割裂。”王茤祥说。
据了解,协同院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法人,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技术、指导、工作3个委员会。同时,协同院还独资成立了“北京协同创新控股有限公司”,由其代表协同院持有及管理各经营性公司股权,控股公司发起设立 “北京协同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园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孵化器等经营性公司,分别负责基金建立管理、园区建设、创业平台建设服务等。
在管理机制上,协同院建立了课题立项、项目管理等制度。特别在立项方面,建立了有初审、论证、评审和决策4个步骤的立项流程,每个环节均由来自技术、产业和投资3个领域的专家执行,在立项之初就大幅度提高了项目成功并实现转移的可能性。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
协同院一期规划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组建了仿真与设计、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智能电网、水处理、节能减排、信息安全、遥感、食品科学与工程等9个协同创新中心,并与“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探索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中心的内生式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协同院美国分院已遴选出近百名世界顶级专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国内发展。此外,协同院还与中国香港应科院、中国工研院、德国史太白大学等科研机构达成了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的共识,将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共建国际研究所等形式引入其高端创新资源。拥有100多位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德稻集团,170多名在美华人生物医药专家组成的赛福地基金会,将全面加入18个中心开展创新工作。
马云在体制外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