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机制_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2_审查监督机制名词解释

2017-01-29 20: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2_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机制_审查监督机制名词解释

摘要:随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我国法制监督体系组成部分的民族法制监督体系也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机关监督、社会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为主的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民族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实施的监督工作在民族法制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民族法制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

关键词:民族法制 监督保障机制 执法检查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96-02

一、民族法制监督的含义

总体而言,法律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法律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所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这种广义法律监督的监督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政协、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公众等;而监督客体,包括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司法行为、政党行为、社团行为、个人行为等;监督的方式既包括合宪性、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合理性评价。而狭义的监督仅指国家检察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司法活动的监督。

民族法监督也称民族法实施的监督,它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民族法实施活动的合宪性、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的活动的总称。有法可依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必备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机制民族立法要想达到立法者最初设计的目的,必须借助完善民族法实施监督机制来完成,否则国家的民族法制体系是不健全和完善的,立法的目的也无法实现。民族法制的监督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中却又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完善民族法制监督就成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自《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民族立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立法体系进一步完备,但是在监督环节上,存在着民族法监督方面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程序约束不力等状况,致使有的地区监督流于形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但是,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影响民族法实施效果的问题,加强民族法制监督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尤其是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增强社会的民族法制意识,树立民族法的权威,健全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明确监督主体,明确监督标准和准则,完善审查监督机制和实施争议解决机制等等,都是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建设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民族法制的宣传与普及

加强民族法制的宣传与普及,做好普及民族法制工作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民族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加强民族法制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可以促进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良性互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推进民族法治建设的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维权意识较差,不能充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权利谋利益,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都有待提高。作为我国协调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民族法律法规涉及的范围和层次十分宽泛,并不仅局限于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故此,搞好民族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通过 “一五”普法(1986―1990年)到“三五”普法(1996-2000年)十多年的普法教育,特别是从“三五”开始至今,我国一直将《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全国普法计划,民族法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过十多年的普法宣传和教育,全国约8亿以上普法对象参加了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为民族法制建设,特别是自治法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