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两极_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_磁铁的性质
磁铁的两极 教学反思
科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思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智慧,造就一个聪慧的头脑,最终达到一种高远的境地,养成积极缜密的思维品质。“磁铁的两极”就是以此为基点设计的。
一、提炼一个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总是围绕着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而展开,逐步深化的,在课堂中提炼一个适宜的科学问题是探究的前提。科学问题的提炼是否恰当、准确,其实也反映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对科学课程的参悟水准。
如今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现象,一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浅显,导致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已有知识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的发展十分有限,甚至是停止不前的。长此以往,对科学充满憧憬的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动力丧失。二是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过于深奥。导致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探究从何处着手,课堂上常常做一名“冷眼旁观者”。长此以往。学生认为科学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归根究底,这是我们对教材、学生、科学本质的理解不足造成的。
磁铁的两极”一课教材中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二是磁铁两极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磁极的概念,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地方叫磁极,磁铁上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要建立磁极的概念,势必先要了解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最强?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在进行本单元学习前,对我校三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你了解哪些关于磁铁的知识?经统计,学生对磁铁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磁铁能吸铁。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磁铁……在回忆原有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提及磁极的概念,说明学生对磁极知之甚少,但也不是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已经知道磁铁的不同地方吸铁的本领不一样,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提炼本课主要的探究问题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脑海中的“地图”,以及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这项活动,谋求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我们提炼出本课主要的科学问题: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是一个学生可以实施的真实的任务,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发展自我。
二、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让儿童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和动脑思考的活动来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可见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段探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磁铁的两极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发现问题,有所感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实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屡见不鲜。教师已想方设法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可是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学生玩在其中,却无收获。究其原因,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逐渐明白无论是动手实验的过程,还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我们收集科学实证的过程,科学实证是支撑科学概念的最强有力的支柱,因此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科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科学课的魅力在于能做实验,能在玩中学。我们尝试着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一段基于实证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感悟科学。
在“磁铁的两极”这一课中,学生围绕“条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强,什么地方的磁力弱?”这个科学问题展开探究,通过亲自悬挂回形针的方法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在实验前,请学生提出检测磁铁磁力的方法,目的就是明确寻找实证的途径;在实验中,请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目的就是收集事实证据;在实验后,请学生仔细分析数据,目的就是用证据说话。实证意识贯穿课的始末。有了实证意识,学生才会在动手动脑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方面,通过分析现象、数据等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细致观察、大胆猜测、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
声音也超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