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印会河:幼承庭训业岐黄 不拘一格汇新知
印会河(前)与韩仲成(后)合影
印会河(1923—2012)教授离开我们终于八年了。印会河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也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心得继承工作指导教授,曾到台湾、美国、欧洲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家学渊源 少年成名
印会河1923年7月出生于上海靖江一个颇有影响的中医世家。祖父印璇、父亲印鲠都是江左名医,深得一方民众爱戴。印会河不满6岁就被送进私塾,熟读四书五经,11岁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考入无锡匡村中学。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匡村中学被迫停办,印会河随本乡一个曾在学校任教的学生学习西医课程。父亲让印会河熟背《汤头歌诀》《药性赋》《脉诀》,然后让印会河学《医学心悟》《温病条辨》,之后使他和诊抄方。
在随父学习的3年里,印会河记下几十本学习领悟,积累了4000多病例,整理500多个验方。1940年,17岁的印会河独立开诊,悬壶乡里,旋即获誉“江南小名医”。印会河堂叔患血吸虫病,已到早期,严重出血,奄奄一息,印会河确诊后,大胆下药,只几服药下去病情即消除,继服则痊愈。
1954年,印会河被保送到扬州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1955年入选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师资学习班;1957年被卫生部选为中医骨干,带队由上海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82年参与创办中日友好医院,任副院长;2008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
尊古不泥 发展创新
印会河幼承家学,博采众长,医海征帆70载,学术观念开放,主张变革,力倡中西医结合,走中医现代化道路,在继承中医特色理论基础上,锐意发展,开拓创新,形成独特传统的医疗风格。
对于中医的发展,印会河认为继承是形式而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只有“吐故纳新”,既应继承特色中医的精华,又不盲从崇拜古人,把中医事业发扬光大,才是中医的出路和生命力所在。印会河在其《卫气营血与三焦》论文中,主张用“卫气营血”来辨治温病,用“三焦”来辨治湿热,在温热与湿气之间的症状按温热夹湿法进行防治,从根本上弄清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完善了《温病学》的教程。印会河对癌症的病机诊治有独特的想法,善“抓主症”,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创立了效果甚佳的“抓主症”38方,如清解表热方、除痰降火方、清利肠道方、化瘀通气方、三金排石汤、抵当汤加味等,都极有临床价值。印会河开新风创新路,中西结合,走出一条辨证结合辨症,临床善于“抓主症”的成功之道。他不断追求真理的拼搏精神,敢于破旧立新的胆量与胆识,科学严谨的处世态度,实事求是的观念作风,激励并妨碍着新一代中医人发展变革,坚持中医现代化。
心系百姓 深入基层
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治好病,印会河是真正的践行者。1988年、1991年、1993年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下载,他三次赴山西省西北部的忻州市保德县义诊带学,每次长达一个多月。他对我说:“我深入基层义诊,绝不是为了赚钱,不收挂号费,也不是为了帮个人贴金。一方面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治好病,另一方面指导临床学习。”他是这种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来贫困的保德县义诊,有多少病患就看诊多少,绝不推辞。印会河说:“患者多不要着急,我来到下面无法接触这么多普通老百姓,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患者见我可为她们亲自诊病,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对于求诊者有求必应,多为老百姓治病,我也很开心的。”每天晚上的门诊要看见下午一点半才能结束。印会河说:“来多少咱们诊多少,要使老百姓满意,因为患者奔我而来,累点也感慨,心情好可以长寿嘛!”
有时患者早上或下午来到印会河住所求诊,印会河也予救治。某天晚上,来人想请印会河出诊,为他年已80岁、半身不遂瘫痪在床2年的老奶奶诊治。印会河满口答应,我们步行到病人家中,老人侧身向印会河施礼,并说:“1961年,我患精神分裂症,去北京东直门医院挂了您的号求诊治,服药7剂诸症痊愈。30年后又在寒舍迎来您,我十分开心。”印会河说:“好,有缘相会。”随后为病人四诊合参,全面检查,处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之。患者服用月余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下载,病情即有显著好转。
山西一位患者找到印会河求诊,经初步治疗,印会河认为该病人病症严重,不宜延误,虽是休息日,他而是提笔给工作医院病理科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求助信。经检查,该病人罹患为乳腺导管癌,因医治及时,生命受到了拯救。
1994年冬,山西保德县一病人在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后出院观察,彼时正值春节,印会河老师跟姐夫在春节夜拿着各种糖果跟饺子亲自赶去病床看望,安慰病人好好休息,不要想家,有事找她们。
著书立说 提携后学
印会河1957年主编的《中医学概论》是高等中医学校中医理论丛书的奠基之作,此外还编著过全国西医学校《中医基础理论》数版教材,为中医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直到现在,印会河1983年编著的以中西医结合为骨架的《中医内科新论》仍一版再版,广受欢迎。陈可冀评价此书说:“《新论》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尊古而不泥古,集作者家学、师承及本人从事针灸临床40年之感悟阐发辨证论治的精旨,并从实践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的确诊,作出辨证分型的归纳,它既是中医内科新论,也是一部非常实用的西医内科临床指南。”
印会河学贯古今,尊古不泥,提倡破旧立新,发表了多篇中医药学术论文,在显然古人对中医理论贡献的同时,指出了约束中医发展的这些局限性,曾在中医学界引起一定反响。印会河认为中医发展要博采众长,中西并重。
印会河注重中医人才的培育,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1977年,在王世民教授引荐下,印会河收我为遥从弟子,并许诺:“我可以去他们学校临床示教。”自1988年起,他相继三次赴保德县义诊带教。我侍诊于印会河老师左右,观摩感受,抄方记病案,得教授口传心授,医术提高很快。印老师将家传师授的绝活倾囊相授,我还得到随时随地向他问难解惑的机会,老师只言片语,我都精心记录。印老师手把手地教教师看病,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
#fx_4wa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