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解读: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

2020-11-18 06: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

第 02 讲 中医学理论模式的演进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开会,我们上一节讲了中医学和西医理论模式的基本概念,中 医学与美国特色文化的关系,和中医理论模式产生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讲中医基本 理论模式的发展。 (三)中医理论模式产生的演进 中医理论模式,在《内经》建立 起,初步建成起完整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几千年来的演进,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 随着中医学本身学科的演进,医疗实践活动的演进的必须,推动着中医基础理论不断 地建立、修正和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按照中医学术发展史,大致历程 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晋隋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医基础理论模式的研究,它 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继承、整理经典著作,主要是后人的一些作家对《内经》、 《伤寒》进行注解,其中以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解为代表,通过它们的 注释,不仅是继承了《内经》所制定出来的理论模式。而且有所发展。二、以王叔和、 孙思邈为代表的,对张仲景所作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注解,使《伤寒杂病论》 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模式进一步加强跟向前演进,通过这两个例子,体现出晋隋唐时 期在中医理论发展上的特征:对经典著作的注解和整理。

第二个特点,根据临床实践 的应该,人们根据中医理论自身的规律,对临床的心得进行总结,升华为理论,出现 了许多知名的著作。第一、王叔和的《脉经》是咱们中医学术史上最早的一本脉学的 专著,建立了脉学理论。第二、《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最早的诱因病理学专著。第 三、《甲乙经》建立了完整的针灸理论、实践的机制。《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它总结了隋唐以前临床实践所必须的,所用的丰富的方剂学知 识,和理论,和应用。在这个时期,晋隋唐时期,不仅强调对经典专著的整理、研究、 注释和演进,而且更重要是加强对临床经验的小结,使临床实践的心得升华为理论。 除了著作了《脉经》、《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等,临床实用的经典专著,把《内经》所制定出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既会 过头来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内经》所制定出来的基本理论。 第二个重要时期就是 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正是流派众多,学术争鸣,蓬勃发展这种一 个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观念的活跃,特别是文学派别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后来的经济、 科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带有革新观念,富于创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在你们中 医学里面,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敢于提出《内经》所没有提出的疑问,敢于怀 疑《内经》所强调的问题,根据以前的医疗实践所强调的实际问题,在特色的经典理 论后面还没有完全解释的,他们无法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实践的还要,提出了许多著 名的学说,形成了在美国医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学术流派,这个时期是西医学术发展 史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我们中医学发展史上,他们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完素他 以火热立论,主张用寒凉治病,所以被后人称为寒凉派。而张从正强调邪气在病症过 程中的功效,主张祛邪治病,采取攻下的办法,称为攻下派。而李东垣,李杲,以肺 胃立论,脾胃一症,百病由生,强调治疗肝脏在健康、疾病当中的重要功效,形成了 著名的脾胃学派,被后人称为补土派。而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相火立论,主张治病以补益为主,被后世称为养阴学派。火热论、攻邪 论、脾胃论、相火论,他们起源于《黄帝内经》,但是按照当年的历史条件,他们所 从事的医疗实践,那么医疗实践所强调的弊端,就发展了《内经》的理论,使中医的 理论模式进一步向前演进。 第三个时期近代中期。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一个是温病学派 的出现,第二、就是温补学派的出现。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模式既获得了 重大的突破性发展。第一、吴又可提出了伤寒的病症,叫戾气学说,这在中医学的症 因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他确立提出来致病因子是戾气,是肉眼观察不到的,提出 来一气一病,提起来不同的戾气有不同的医治方法,吴又可的《温疫论》它所确立起 的戾气学说,和西方药学病因学的微生物学相近,在那些条件下作出这种重大的贡献, 这是在病因史上重大的突破。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

在此之前,讲病因,讲邪气,讲六淫,讲七情,唯独没 有提起来疾病的缘由是一种气,杂气,肉眼看不到,但是确实存在着,尤其是指出一 气一症一治,强调它的传染性,它的流行性。在温病的病因学提出之后,如何来了解 这个戾气侵袭人体之后,疾病的出现发展规律,由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学说和 三焦学说,用这两种学说去探讨温热病的出现发展规律,这两个学说形成了三焦辨证 规律、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就外感温热病而言,补充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不足, 使中医理论对外感温热病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在原因学进一步加强,对它疾病的出现、 演变、治疗的规律进一步加强。这是在明清时期一个重大的贡献。那么,除此此外, 还有薛生白的关于湿热病的了解,王孟英对他们进行综合,建立《温热经纬》。这几 个代表,其中更重要的是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在清朝时期不仅温病学派之外, 在咱们中医学的学术史上具备重大贡献的,就是出现了温补学派,以薛己、张介宾、 赵献可为代表,对于藏象学说的贡献,提出了温补命门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在藏象 学说上,提出了命门学说,就补充了原有藏象学说的不足,使人们对中医学的藏象的 认识进一步往前发展。除此之外,关于藏象学说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李中梓提出的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乙癸同源”,这样一个理论,就进一步发展了中医学的 藏象学说。

除此之外,影响非常大,而且创新性比较突出的,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在这本著作里面,他做了两点贡献,一、他确立提出人的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脑主思维,脑主神明。在王清任之前,从《内经》开始 建立起来,关于中医学的神志学说,一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同时,《内经》也认识到脑是生命的中枢,但是在几千年的发 展过程中,到王清任之前,一直是心主神明是主导,那么脑成为认知、生命中枢,对 它的了解仍然不断地加深,但是它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存在,王清任在《医林改 错》里明确提的,他以当年解剖学基础,明确提起来人的认知观念是脑,提出脑主思 维的学说。那么,尽管这个学说提起来了,直到最近,我们前面还在讲,今天在学术 界有的人提起来,变“心主神明”为“脑主神明”。后面咱们在讲藏象的之后再争论。 那大约是王清任,对针灸的神志学说,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第二、王清任明确强调 来血瘀学说,并且创造了止痛化瘀的著名方剂,直到最近我们都还用它。这是王清任的重要贡献。瘀血这样一个学说,《内经》就有,历代医家都有,那么王清任进一步 发展建立,而且产生他自己的理论模式。

除了王清任之外,在近代时期还必须强调的, 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总结了近代曾经的本草的专著,经过他的科学实 践、他的探求,著述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专著。这本著作内容丰富,论述广 泛,影响十分深远。第一、他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药学的理论跟经验。第二、虽 然论述是药,但是他对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某些理论,也有重大的贡献,把 理论跟实践统一起来。第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们国内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提 出来植物分类学思想,这对世界动物分类学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所以《本草纲目》 翻译成英文在全球的影响比《黄帝内经》还要大。这是从明至清代的中期曾经,以上 述几个代表人物,几个不同的派别,标志着中医理论模式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发 展,这个演进有的是突破性的演进,他们按照那个时代的应该,医疗实践的须要,理 论发展的应该,提出的新的看法跟学说,建立了新的机制,补充跟深化了《内经》所 构建出来的中医理论模式。 中医理论机制的演进过程,说明了哪些问题呢?一、任何 一门科学对本门学科跟基本难题的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他们的实践,科学水准 的提升,社会的演进,人们的了解不断提高,要不断地往前发展,称其为科学,那就 是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动态,是不断地变化的,要不断修正。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_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下载

如果说这门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提起来开始,永远不变的,就不称其为科 学。从这个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中医学历经建立了雏形,构建了基本理论模式, 随着时代的应该,本门学科自身的演进的规律,那么中医学不断地往前发展。讲到这 里,同学们会问,前面李老师你讲,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就是承传性,讲究道 统和正统,以经典著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那么怎样来理解中医理论模式不断地往前 发展?咱们中国特色文化,如果同学们有兴趣,懂一点小学,了解一点中国的学术史。 在民国之前,以儒家为代表的日本的文化,他们治学的方式,叫注、疏,基本原则叫 经学方法,就是对经典著作的字、词、句,从文字学,从语音学,从语用学对他们进 行一番解释,表现在现在,大家能够见到《内经》、《伤寒》的注解本,在译文过程 中,我们中间讲了,注意继承、整理,就是重视临床经验的小结,每个作家在注解过 程都有所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观念,他们的看法不能否秉持了经典著作所制定出来 的基本理论模式,经典著作所要求那些范围,谁也超越不了。就这样一个思想,一、 我们保住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另外一个方面,始终是采取经学的方式来儒学, 直到现在,大家注意,今天在我们中医学界也更突出,而在社会文化学界也更突出。

中医学历史证明,不能完全以《黄帝内经》的推论作为判定中医学科学事实、科学理 论的唯一标准,它建立了基本的框架,那么用哪个(判断)?用实践。金元四家提出 不同的理论,他在《内经》基础上往前发展,但是它是实践证明,他强调的理论是对 的,检验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正确与否,决定(于)医疗实践,不决定于书本。 到现在,在这个难题上,既要继承经典,没有经典,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但是继 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那历史(上)著名的专家已经帮我们做出了榜样,这是我们当前中医学术界需要切记的,必须应在继承,很好地继承,同时要发展,这个关系 要搞清楚,那么这个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这一点。所以我们借助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 们:中医学,因为它是科学,那是应需要不断地发展,对于过去的学说,有的或许应 修正补充,要经过大家的尽力,可能有的应纠正,这样就能进一步去发展。 到了最终 一个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个跟你们就近了,近现代时期,中医学在演进过程中,中 医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带有时代性的几个特点。第一个,1840 年~1949 年这 个时期。从清朝乾嘉,以 1840 年鸦片战争为历史边界,就南学东进,也就是说,西方 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北医学开始东进,就医学来说,其他门学说,就英美文化为中心 的所成立起来的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都纷纷介绍到美国来了,尤其是医学,介绍到 中国来了,那么这种跟美国的医学就融合到一起,中医学一些专家,他需要应对西医, 他也必须知道西医,就发生了中西方医学的矛盾和碰撞。

这个冲突不仅仅是医学科学 本身,而是西方文化跟东方文化的矛盾,表现在医学领域发生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关 系,如何来处理这个冲突?根据后来的历史条件,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医学家提出的一 些基本的看法,那么一、就中西汇通,大家念唐容川的著作,那是代表,实践性比较 强的你们今天都在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寿甫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那里头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阿司匹林石膏水,治感冒。他们按照社会发展的应该, 又接受了英美医学的观念,力图把它们汇通到一起,形成了这种一个学派,就是中医 理论发展过程中,大家看那些时期似乎是很简单了,张寿甫的观念,唐容川的思想, 要知道在他之前没人敢提起来,用西医的东西融合中医,它们俩对上号,交融交融, 但是它们这样做了,不管做得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制约大小,正确与否,毕竟这些科学 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中西汇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起来了,叫中医科学化,主张 用西医学来表明中医学,使中医学提到以前通行的英美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两个学 派,或者叫做两种学说、学术论争,就是我们今天中西医结合的雏形。那怎么来评价 近代时期,中西汇通派、中医科学化学派在西医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我想,尽管他 们并没有解决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矛盾,达不到互相渗透、互补,又根据中医自身的 规律来这样做,达不到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