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心得: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2)

2020-09-10 22: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及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究竟要说的是哪个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更近,这与作者有哪些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可感受思念故乡的味道吗?用几句话写出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状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情感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观念感情

2理解时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其实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哪些共同点,(都表达了饱含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式上仍各有传统,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抒发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还了解这些诗歌也寄寓了作家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痴迷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帮朋友唱,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想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同学们,你们学过这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想起,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涵义,选择恰当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搜集资料,都清楚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南京的一小城,位于汉江西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探讨诗句的含义并从中体会诗人所应抒发的情感。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可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去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哪些?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感受到哪些?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感受)

生:我可感受至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具体:

将“绿”字与作家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终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海边,望着只是一江之隔的岸边,而北边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许久、思念很久的故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些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教师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乡思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哪些问题吗?

(生可能强调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终于离家太近了,而且他既如此期待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呢?

3、学生先设想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你们而舍小家的高尚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极力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古诗──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再次学习《秋思》。

2、初读词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诗词教案范文,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激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应该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已经出发的之后,我仍又开启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明白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非常妙而作为古今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将要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白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既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给的肃杀的风景联系起来,给观众以暗示跟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到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古今诗文;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古今佳话。现在令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语句该用哪个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更正确的字填入空格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情感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故乡的诗词,今天继续学习清朝诗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搜集资料,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佳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功底很深,艺术创造很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品味,尽管缺乏广泛的社会含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凉,一种优美的伤感。他跟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明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至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故乡、亲人的牵挂。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有哪个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释)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已变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兵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既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怀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如何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参军出征的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想念家乡、怀念父亲。)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情感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歌,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