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一堂课反复上是瞎折腾?不,这叫课例研究 | 锦囊
很多同学有相当丰富的课堂实践心得,但苦于不知如何从课堂实践中看到话题、提出疑问、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行动研究颇受一线学生群体的欢迎,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的研究方式,帮助这些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和提炼,形成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实,除了行动研究外,另外一种发源于中国,近年来在日本广泛流传的一种研究方式也十分合适有丰富课堂教学心得的老师们,这种研究方式叫课例研究。
1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呢?在日语里,课例被称为“授业”,是指上课的过程。
课例研究就是对学生讲课的过程展开的探究。具体来说,课例研究是指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这些个)对学生上课过程进行具体记录(可以是图表、问卷、录音、录像等多种方式)课例研究范文,并在课后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探讨,并对上课过程强调修订意见,整个研究过程跟“案例研究”非常类似。
2
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究?
进行课例研究有很多好处。
比如可以总结和分享教学心得:为什么同一个内容她上的这么有趣,而我的课堂效果这么糟糕?
可以在实践中验证相关教育理论:我应如何做才可以为学生建立适合的支架,帮助每个人跳起来够到树上的桃子?
可以在实践中看到新的知识(魔方其实也有其它方法,我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数学模型了!
通过反复的实践跟思考,把从中获取的教学感悟进行提炼和升华,老师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形成研究文本,与更多的同行进行分享。
3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和大概的“看课”、“磨课”不同,课例研究有固定的流程跟方法。一般来说,课例研究包含下列几个步骤:
1
选题:选择适合的话题,提出想研究的难题。
2
合作备课:共同备课,合作设计教案。
3
观察与推进:一名学生实行课堂,其他老师选择适合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
4
研讨:针对记录材料,对教学过程进行研讨,总结经验,提出修改意见。
5
往复:开展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第四轮教学推行,直至研究问题解决。
6
研究报告撰写:综合群体研讨与自我反省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对你们一同持有的专业信念跟专业知识进行总结。
每一个步骤具体该怎么开展呢?我们可以结合案例来一起学习。
(一)如何明确课例研究的选题?
课例研究跟传统教研活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带着问题处于课堂的,因此确立研究的主体就变成课例研究的起点。
确立课例研究中的选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
是否源于现实?
比如教学上怎么跟学员互动,如何组织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
2
是否源于反思?
比如老师发觉某一个时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禁反思这个时段出现了哪些,怎么延长这个时段。
3
是否具体可行?
比如有的同学想探究课堂中的学生言语,但言语的范围相当广泛,这个之后可以进一步聚焦,是探究学生的回答言语还是反馈言语?反馈言语也可以进一步确立,是探究学生的切实反馈还是消极反馈?
4
答案是否开放?
由于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很难找到唯一的缓解办法,这样的难题恰恰也是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如果强调一个问题的之后,已经确认了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难题终于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比如,某位学生想对比文字跟图画对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效果,那么答案极有也许是图画效果最佳。但即使把选题聚焦为大学物理中的多感官教学,最后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更具迁移性和启发性。
(二)如何进行合作备课?
合作备课,确切地说,应该是学生合作设计教案。
教案在课例研究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承担了多重功能的重要工具。
首先,第一个功能是课堂工具,教师依据教案规划的流程跟内容进行授课。
其次,教案是一个观察软件,教案可以提示观察者在教学上观察什么。
最后,教案是一个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后探讨时可以将讲稿与教学实况加以比较,分析预设和实际生成之间的差别。
合作备课的重点在合作,不是传统的一位教师主讲,其他学生提意见式的合作,而是每个老师都深度参加、共同碰撞,每位老师都变成设计者式的合作。
另外,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复线式教案的使用。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关注重点从老师教转变为教师学。过去的教案只记录学生行为,复线式教案是指将教案分为两栏:教师活动跟学员活动,或者分为三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跟老师设计动机。这种复线式教案导致校长关注师生反应,也有便于课后进行思考。在课例研究盛行的国外,教案一般会分成四栏:教学活动及回答、预期的师生反应、教师对学员课堂反应的规避措施跟注意事项、设计动机说明。下图是一个借鉴中国经验的复线式案例。
本图引自《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教案的合作设》一文
(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这个环节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所搜集到的资料,既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据,又是对教学进行思考跟从新规划的基础。
与以前带着耳朵去听,或者带一只笔一张纸去听的特色教研活动相比,课例研究指出观察工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观察工具可以是不同的量表:
比如学生行为评估表、教师身体语言评价表等。
也可以是照相机和摄像机,将课堂全程录制出来后,再人工转录为文字,进行深度剖析。
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研发的观察表格,比如教学观察的重点是不同区域学生教学参与的状况,那么可以制作一张座位表,同时统计不同学生提问问题的频次;如果课堂观察的重点是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承担的角色,可以事先为每一个小组制作角色表。
本图引自《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教学观察工具的开发》一文
(四)如何进行课后研讨?
课后研讨是教案设计者、课堂实施者和教学观察者坐在一起,基于教案和课堂实施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并强调今后教学优化建议的重要环节。
课例研究中的课后探讨不是观察者一人点评几句就结束的研讨,而是应该遵守一般的流程:
第一,观察者向执教者汇报“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抱着不同观察重点进入教学的观察者,可以帮助执教者从不同角度还原课堂,对教学过程予以全面、客观的表述和评判。
第二,执教者讲解教学意图。执教者通过描述,向观察者讲述教学实际的动机、变更出现的缘由及其教学后的反省。每位教师对“是否是一堂好课”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应该为执教者提供描述空间,观察者和叙述者站在公平的位置进行协商,才能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强调各方都接受的优化、提升意见。
第三,观察者和执教者共同基于观察结果展开集体研讨,并在研讨后强调下一轮课堂实施的优化意见。
(五)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经过两轮或两轮以上的教学推行、课后研讨,在第一步中确认的研究问题未基本受到缓解,此时就可以将自己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和心得进行梳理,整理成可以发表的研究报告。
对课例研究来说,研究报告有大概的格式可循。
第一部分
需要考量研究的主题跟内容,包括我研究的是教学上的哪些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难题进行研究,这个疑问得到缓解了,会对课堂实践以及教育理论起到什么样的用处等等课例研究范文,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帮助读者知道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需要描述教学规划和细则,包括我的教学上的教师是哪个情况,我的教学过程是怎样设计的,我的观察工具是哪个,这一部分的内容会帮助读者知道研究的过程跟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
第三部分
重点阐述教学中发生的难题,也就是围绕第一部分强调的探究问题,阐明在教学过程中困惑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第四部分
检讨教学成效,也就是进一步提问研究问题,并基于整个设计→实施→研讨的往复过程进行总结,反思通过这个过程我解决了哪些、得到了哪个、未来还可以再次关注哪些等等问题。最后,还可以将研究过程中使用至的表格等以附录的方式展现在研究报告中。
中国不得已的反制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