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授课评课札记
中学美术课授课评课札记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不久前我作为孝感市中学美术课大赛评委在现场观赏了十节课,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判的憧憬,我不惧怕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害怕因 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造成可能有的代价!下面依赛课顺序将自己的观课感受 与评课看法向你们进行一下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执教教师教风朴实庄重,教学语言精炼流畅,这种良好印象在即将赛课现 场受到进一步加强。 ——平心而论,选择《中国近代建筑美术》作为讲题,有非常的挑战性。 “古代”这个时间座标很长,“建筑美术”这个内容所涉及的东西很多,在短 短40分钟中应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颇不容易。如果我本人来上,不一定上得好。 笔者在赛前议课阶段所表达的建议得到过注重,但改动处并不很多。改动处我 以为都是应改跟改好了的。 我一向主张在赛课全程中尊重一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谋意见可以多说,反 复说,但主意由做课老师自己拿。 十一年间,经我手送回去参赛的课有好些节,每一次我都与赛手单位承诺为“三 轮为定”。第一轮,赛手完全独立地设计,试上(这一轮我一直拒绝了参加,将“校 本”的研讨推至前台);第二轮,听完课后现场与赛手和赛手单位同行议课讨论, 提出完整的参考建议(注意:是“建议”,而非“照葫芦画瓢”的哪个“葫芦”), 由赛手斟酌取舍,优化设计;第三轮,临近赛前数日,看赛手“彩排”效果,作一 些细节上的推敲。
这种方法我觉得又尽到了成为“教研员”这个角色的责任,又没有“挤压”赛 手本人的创造性,还不至于为了一节竞赛课/公开课而浪费基层学校过多的财才跟 精力,所以之后就会坚持这么做。 ——回头再说这节课。 教案上包括的应“告诉”学生的“结论”挺多,赛手成功地“告诉”了,课上 得很“顺”,几乎无懈可击。 但我在赛前议课阶段说法过的看法没有变化! 仍然认为“告诉”得多,“师生一同经历”一个“过程”稍少了些。 ——有一二处非常微小的细节再提起来与赛手商议: (1)导语部分引入古诗名句的看法是非常好的,理念上我完全信任,但与课的 目标达成“贴”得不这么紧,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2)说北方建筑的共同特征是“壮美”,南方建筑的共同特征是“优美”(又 言前者阳刚,后者阴柔),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应举恰好相反的事例太容 (3)或许是漏点了鼠标,在谈到“民居”时,播放的场景是苏州园林。(孝南三中的陈强老师与我邻座,他与我都觉得将“苏州园林”列为“民居”不甚合理。 “民居”是住的,而“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游赏。) ——这节课的课堂容量与教学内容的标高已接近“临界点”,但赛手作了精心 设计,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本次赛事的第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展现,既 为本次活动定下一个好的基准音,又鼓舞了下面参赛选手的自信,是一个不错的开 《京剧脸谱》——承办单位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听音乐课很有意思!我的体会与之相似。 一天听了整整七节课,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沮丧,始终兴趣盎然。 我喜欢听曲艺,但对有关脸谱的常识知之不多。因此对这个教学内容颇有兴趣。 听完课,也都搞明白了,记住了。 ——这节课的教案是写得非常好的! 思路清晰,要件完备,教案文本繁简适宜。 ——将知道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与现场绘画一个脸谱的习练结合上去的做法, 笔者犹豫一下之后,基本认可。 因为这有也许使学生印象最深。 ——执教者课前所做的“功课”是非常充分的。 仅仅是介绍“京剧的美丽”这一个片断,就从网上搜寻到奥运开幕式京剧木偶 表演/希尔顿脸谱指甲/外国人上衣的戏剧脸谱装饰/奥运会期间公交车上的京剧腧 谱四个典型例子。 ——对这节课提出一、二个细节,与赛手商酌: (1)可否对戏剧演出曲艺的“程式化”特征稍作些交代,再过渡到“脸谱”的 “程式化”特征。在介绍脸谱底色代表人物性格时,也能有几句话的交代,作些必 不可少的铺垫。教案上有这一类的文字,但仍然还不够。
因为“京剧为何要使用脸 谱?”“为何要这样画脸谱”,是学生有也许不太明白的。相对于“从音乐文化的 角度去欣赏”,动手画一个脸谱显得稍次要些。我觉得,京剧的演出体系之所以与 其他表演模式(譬如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分点。 (2)假如要作精益求精的高要求的话,在谈及曹操的脸谱时,用一二句话“垫” 一下,提示学生区分“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并不能划上等号。 (3)明显是因为顾及到教学时控的缘由,十个小组的老师带上面具上台展现的 环节稍稍匆忙了些,展示时间太短,学生将近近10分钟的“劳动成果”展示反驳得 吝啬了些。 (4)有一个最值得讨论的一点是:这节课的课堂容量稍稀薄了些,教学目标定 得低了一点儿。 《清明上河图》欣赏——这节课没有给观众跟听课学生提供教案文本。现场笔记上可以看出执教者 导语(用到奥运会视频)初赏(涉及作者介绍与散点透视法介绍)细赏(若干画中人物的细节性赏析)分段再赏(郊野/码头/街市)。 “教路”是十分清晰明快的。笔者尤为认同“细赏”环节。正好上星期日在卡 西书店翻看过华师大王先霈先生为文学院学生开设的“文本细读”课的讲稿,颇受 启发。
无论是欣赏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佳作,“素读”和“细读”的方式是不可少的。 ——与前两位赛手相比,本课执教者教态的从容、对教学内容投注的激情和教 学语言的生动性上稍显不足。 《广告创意》——执教者显然属于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又擅于塑造交流感的“表演型” 的赛手,这更可为自己的课“加分”。这是非常聪明的一位赛手! ——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是最可激发起学生已有的生活心得和“此前感悟”的。 所列出的例子有接近一半是笔者课前从未留意过的,想来高中生忙于学业,也 大多未曾看过,所以只是凭这种例子,也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活跃,有新异 ——对这节课,笔者也强调一、二处或许有别于其它观课者的模式:(1)笔者“顽固地”认为,和《中国近代建筑美术》一课一样,本节课的执教 者在教法上如出一辙,都是一种老师胸有成竹的“告诉”而非“师生一同经 历”“共同讨论”。 譬如在第三个教学时段“广告创意赏析”时,可否设计一个“教学变式”,先 提出一个创意主题,让学生先“思”一下,然后再研讨,再一同归纳出一个“结论” 呢?例子不一定要过多,深入些研讨倒不可少。 (2)在“体验创意”教学时段所强调的题目是:“以‘远离网吧’为题,设计 一则公益广告”。
听课时我与邻座陈强老师都表示了恐慌,担心这个题目太难,学 生完成不好。 课一下,我到讲台上拿走了全部共约30份学生教学作业,此刻写这篇随笔时逐 幅作了探讨,得出的推论是: 有些问题被我们事先料中。譬如学生容易将“网吧”=“电脑”,“电脑=有 害”。从而偏离了出题意图。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业出乎我们的意料:相当好地用视觉形象传达了人们对这 个难题的个人看法! 例如高二(3)班李博、涂婉依,高二(4)班李文立,高二(3)班龙晴,高二 望、王文君,高二(4)班谌洁。(还有几位同学已注姓名)此前我的害怕是有道理的,有些同学的设计非常巧妙,有创意,但仍然一时无 法体现青少年“为何要摆脱网吧”这个核心含义。一味负面地体现使用“电脑”的 弊端,这似乎与我们应着力推动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提高信息能力相排斥, 有违命题本意。 陈洋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画面斜切为两半,左下角画一位女孩手持利刃 劈开“知识的大门”,右上角画一位男生身背电脑,劈开“电子游戏”的门。中间 斜行由上至下大书“网络双刃剑”,加注4行小字:“网络双刃剑/看你用哪面??? /正确的选择/成功的关键。” 细看完这一叠学生作品,我对孝感一中的这群学生由衷表达欣赏与钦佩!同时 也很坚定了我的一个理念:我们同学可能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低估了孩子们的 思想深度。
某些教学内容,完全用不着简单“告诉”,可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教”的效果要从学生“学”的效果来作考察。所以我一向特别留意公开课/竞赛课中学生的真实体验/真实状态/有形与无形的“作业”。 《剪纸艺术》——这是一位对音乐教学工作十分痴迷,对绘画美术情有独钟,对本课的内容 投注了非常高热情的朴素的同学,这是我的现场观课感受。 ——为了准备这一节课,执教教师整整剪刻了一满本的绘画作品,现场的动手 操作也十分熟练从容。(下课之后,经该县教研员同意,我从这个剪纸册中取了一 枚人物绘画跟一枚剪纸贺卡,留作教研资料。) ——有一、二点参考建议,提出来供执教老师思考: (1)请留意一下好的教案设计文本,会有所获; (2)请留意一下,如何将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艺术课作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段 的教学目标前后相延续既各显其功用。本课的教学目标明显定得过高,没有与学校 高年级和大学的同类剪纸课题拉开明显距离,课的“人文涵量”比较单薄。 宋秋前在论及“教学密度”问题时说:“教学密度虽然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 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能用于记忆跟理解,也能用于预测、综合和创造性的学 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培育的时 间经常避免,从而造成发生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2001年第4期《教育研究》) 教学优化的本质目的是讲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很希望这位年轻、敬业的青年女学生可对自己的课堂工作一直作一下“跳出 来”回看的反思。 《现代服饰艺术》——主办单位提供的课表上为另一位老师,所以我对该县教研员介绍的“这位 老师从接到任务到开会只有五天。”这句话完全坚信。 ——执教者提供的是一份详案,A4纸小字号密密麻麻足有3页,推想执教者很花 了些功夫用来熟记教案内容。(在当天的赛事间歇,《古欧洲的油画美术》一课执 教讲师也经常在背记教案内容,口中念念有词。) 一线学生遇有参赛机会,都更尽力,舍得下功夫,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位教授课前所做的查找资料的工作,制作课件的工作,也必定投注了相 当高的热情。(前些年,我曾花了点儿时间看这方面的书,能判断教案上所收录的 资料非止来于一处,也都是准确的。) ——执教者显系语言描述能力更强,善于交流的哪一类。再加上已熟记教案内 容,所以看得出来,执教者颇自信,也坦然。 ——课间与那位执教者有过交往,得其谦虚求进的良好态度的引导,我强调了 几点考量意见: (1)课的整体感到太好!老师更会讲述!课的内容稍“满”了些,如果做些“减 法”,或许最显从容,学生参加研讨/思考的时间也留下来了。
(2)不在乎一节课中“告诉”了多少学生此前不知/未曾关注的“知识”/“信 息”,而要将重心放到“服饰艺术与审美”、“服饰艺术与民族、职业、性别、地 域、着装时间地点”的关系。即或是“告诉”,也首先“告诉”可以“通用”的“一 般常识”。(“常识”比“专精”的知识更重要!窃以为。) (3)在讲到第4板块“服饰艺术的方式”时,分类原则仍然同时使用了三种, 显得芜杂。老师在某一二个片断即兴演讲时的课堂语言造成了个别观课者的争议。 对这一点,我个人持一种宽容态度,以后稍加留意就可以了。 这位同学如果有再一次展示的机会,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进步。 《标志设计赏析》——执教者提供的教案文本是非常好的! 他的教案是所见几份教案中唯一标注教材版本的。这个细节有必要!因为学校 艺术赏析课教材版别有多种,听课者在现场也已持有教材。(某些课题或许是创编 内容或采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 这份教案的繁简程度也刚刚好!该宣示给听课者的,都作了交代;可以在课堂 上即兴发挥的课堂语言并未如上面这些赛手这样悉数呈现。 ——付老师是很会讲座的一位男同学。 在课的导语部分,有一段幽默诙谐的交谈,让听课的师生不觉莞尔。 ——付老师的语速是缓解平稳的,传达出对完全熟记教学内容和可以分析教学 效果的充分的自信。
——从教案设计跟课堂教学的完善过程,我感觉完全找不到可以用来与之探讨 的详细的疑问。 内容安排逻辑性极强,取例典型正好合用。教学过程的推动不急不燥,与学生 的交流感也亲切自然。 希望一旦付老师看到这个帖子后,自己来找一找这一节课有也许存在的这些 “成功”之中的遗憾。 作战方案的制订有也许影响实际战斗过程的全貌! 假如作了某些“自我怀疑”的苛刻的“追问”,或许执教者本人会得出这种 “颠覆性”的论断: 譬如:按“标志定义”“标志历史”“标志的类型”“用途”“造型 特点”“标志设计的主要方法”“设计要素”“实例评赏”这样的“教路” 来推动教学过程,虽然井然有序,相关知识几乎“一网打尽”,俨然如标识设计的 一本小册子的编撰大纲。 那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可以试作设想的难题了:咱们老师的课堂与教师通过相关 小册子来“自学”(阅读)或借助网络来自己查询资料岂不毫无二致? 可否将这次的“教路”完全倒过来呢?即先认知若干例子形成了研究“标志 要素”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共性的“原则”分类/知晓用途在老师的鼓励下、 完全不通过现成的文字展现而概括出“标志”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这么 精炼完整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可以由学生真正的感受连缀而成)。
对标志“历史”的介绍可有可无或能简可繁,因为这一个“点”与课题所标举 的主要教学任务关系稍远些,不必使区区一节45分钟的课负载过重。 《现代商业音乐》(第8节课)和《古欧洲的油画美术》(第9节课)、《美术作 品的艺术形象》(第10节课)不再详评。 ——前一节课在进行过程中恰遇承办单位举办年会,喇叭里传来的噪音关上门 窗也没有完全阻挡,这更使我分心,似乎执教老师也因而有些焦燥。 老师的严肃和尽力我们是完全可觉得受到的。 这节课中执教教师放进了很多的图表,个别事例似乎归类不必定“合群”,这 让我在试作评议时寻找“课路”显得困难。(假如发放教案文本或许更好些) ——后一节课与中间的若干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样的,都是课前教授做了长期 的打算工作,查找了足够丰沛的现成的评述“定论”了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然后按序“告诉”给了学 生。区别只在于这些“告诉”的方法是高一些,还是平一些;“告诉”时是完全自 说自话的而是“设计”一点儿有“交流/参与”感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学 上不太会有自然引起出来的反思状态,或抑制不止的“我是如此想的”、“我这么 认为”的一种急欲表达的状况。 咱们的课,缺少了对教师答问的再“追问”,缺少了一些观念的张力,缺少了 一些寻找与辩驳,缺少了一些不经预约不期而至的困难和波澜。
老师们似乎很害怕课上得不“顺”。须知更精彩的精彩常常是在遭遇这些“不 顺”之后的啊。 在一线作小学英语老师时,我也曾自觉得跟被认为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离 开讲台之后的这些年里,我得以有机会总结/反思/追悔当年教育工作的取舍(更多 的是“思而有悔”的苦恼),从而使自己在意识上企图做出某些超越。 十一年来,我从高中数学、中小学艺术跟幼儿园教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老师 们用它们各具风貌的鲜活的课堂实践/实例,启发了我,丰富了我的理性经验,促进 了我的理智思考。 湖南师大石鸥先生的《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一书曾 带给我许多启发。石先生从课堂病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 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借助精细的教学观察、对教 学难题进行“问诊”进而试图强调“矫治”“处方”的模式。 教育注定是一种遗憾的戏剧,更好的一节课一定在将来。 对学生工作的评价,单以一节课而论其成败,也必定会有某些“测不准”的危 高中美术课老师群体是达观开朗的一群。我想老师们更尊重和看到学校美术课老师现在历史性的“会师”,更看重亲如 一家的友好交流的氛围,更看重从一课而导致的对若干课的再次探讨,更看重“难 得聚首,又难舍难分”的同行相亲的心里的幸福感动,更看重我们无怨无悔选择艺 术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的秉持。
老家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