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

2019-10-30 10: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甲午战争给中国的影响_简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_贺濒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中国可能进行

孙中山又将入会誓词的“恢复中 改为“复中华”,这表明了民主革命派推翻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的决心。 革命的结果, 终于取得了迫使清帝溥仪退位, 结束 了统治中长达两千多余年的封君主专制制度, 立了“中民” 的光辉成果 甲午战争促进了中政治近代化近代中的政治化经历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向资 产阶君主立宪再向民主共和制的观念和体制演变 过程 中的资产阶的政治代表分为维新派和革 虽然他们各自追求的政治近代化目标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 要求民权, 终实现中政治资产阶民主化。因此这两个派别 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 同时呼吁, 同时实践。 对于维新派,资产阶革命派要求政治近代化是更 为彻底的。 早在894 孙中山便在檀香山成立了中的第一个资产阶革命团体兴中, 并提 出了“驱除鞑虏, 黄兴等在长沙成立兴,蔡元培等 在上海成立光复, 分别为在中建立民主共和制 而从事革命活动。 905 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并以“驱除鞑虏, 创立民,平均地权” 为革命纲领 随后, 《民报》发刊词上, 孙中山上述纲领进一步概括 为三民主义 同盟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也有了最终的目标标志了中的政治近代化 迈向了新阶段 甲午战争促进中经济进一步近代化由于甲午战争惨败的强烈刺激, 要求发展资本 主义以救亡图存, 几乎成为朝廷上下的共识, 致使 清政府改变了经济政策, 开始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 之后, 清政府便采取一些发展近代工商实 业的措施: 第一, 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章程 898 发布上谕:“富强至计,首在鼓舞人才, 各省市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 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所致之器, 颁给执照, 酌定年限, 准其专利售卖 “有能独立创建学堂, 开辟地利, 兴造枪炮各厂, 有稗于兴殖民之计 并著照军功之例给予特赏,以昭鼓励” 颁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22 其宗旨为“示洋股之限制,得商之利权” 以倡导 商办为原则 第二, 设立商务局以及农商局, 积极联络商,逐步推动实业的发展 第三, 支持 兴建铁路与开矿 895 颁发上谕宣称,凡有富 商集股千万两以上者均准立公司, “事归商办”, 一切赢绌官不干预, 如成效可观, 政府予以奖励 898 命各省督抚转饬各该地方官于所辖境内, 察访产矿处所, 均详细查明,绘图贴说, 个月内咨报矿务总局, 以凭核办 第四, 发展纺织业 896 897年初, 给事中褚成博奏请饬下南北洋大 臣各先筹款在内地广设丝绸厂, 情一体兴办,获政府准许 第五, 创办银行 行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促进中工商实业发展, 止利权尽为外人攫取对此, 清政府十分重视, 督办军务大臣同总理衙门户部议奏户部设立 通商银行, 由盛宣怀主持创办 897 第六,调和与商的矛盾 第七, 招商承办原 有管办企业 第八, 第九,兴办农工商 军事思想近代化近代军事家们认为, 了抵制外侮,在军队建设上必须要有总体战的防 郑观应说:“自非总揽全局, 必不足以御人, 785强调要树立 全面的防观 冯璋则进一步提出了总体战防 观的设想 第一,家防御, 要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等手段并用, 第二,大力发展 工商业, 开发边疆, 以增强家财力, 谋富强兵之 第三,加强铁路、 航运、 电信、 邮政等建设, 提高军机动力和信息快传力量, 以适应近代战争 的需要; 第四, 建立健陆军和海军各指挥机 加强近代指挥体系和指挥手的建设,提高统 一指挥和近代大规模、 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进行民防教育,提高民防意识和兵员 素质; 第六, 同时扩军备战, 依情训练新军, 兵为长远打算,设防要择要布兵 近代兵学家们也提出了“寓兵于民” 和发动人 民积极参与反侵略战争的主张, 郑观应说: 一遇战事,“处处团防, 村村联络, 声气相 见士皆劲旅,民尽知方, 软弱为强, 在此一举” 899尤其强调 “以民养兵, 而兵可不溃; 而民可无忧,兵民相依, 人自为战” 种兵民结合,兵民一家的观点, 它是中军事近代 化的最重要标志 军事体制近代化896 清政府按照西方家的军制编练新军计划开始全面推行 新建陆 军完全按照西方的编制, 的新建制在装上全部更新为先进 武器 在兵员招募上, 规定了年龄、 体格、 文化和 68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责任编辑: 张雅安] 德行标准, 重视兵员素质在军官的晋升上, 打破以 往世袭、 军功等数百年的旧传统,实行近代 军事学堂培训和升迁制度。

在军队训练上, 聘请洋 员教练, 使用西方操典。 在军队管理上, 仿造西方 军队模式,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 制度、 法典, 军的一切行动都有所遵循。在指挥关系和后勤体制 上述种种措施表明,清军的军事体制已趋向近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 并进 行海军军制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 第一, 建立海军 统一领导全国海军,实行近代化管理。 清政府 明确指出: “立国之要, 海陆两军并重, 前因厘订 管制, 钦奉先朝谕旨, 海军部未设以前暂归陆军部 办理。 复派载洵等前赴各国考察一切,筹办渐有端 兹据载洵等会同宪政编查馆王大臣奏拟订海军部暂行官制大纲列表呈览一折, 详加披阅, 尚属周 自应设立专部,以重责成。 所有筹办海军事务 处著改为海军部, 设立海军大臣一员, 副大臣一 该大臣等务当悉心规划,实力经营, 以副朝廷 整军经武之至意”。 第二,变革舰队的编制体 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清政府鉴于原北洋、 南洋、 广东、 福建等水师的编制体制所存在的各自 独立, 战时不服统一指挥的弊端, 决定将其废除, 重新组建新的舰队以适应近代海战的需要。 新编舰 队的原则是根据善耆等关于所有军舰按其吨位、 性能和火力的不同, 编为巡防外洋的巡洋舰队和巡 防内河的长江舰队。

甲午战争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甲午战争后, 维新派把废八股、 改科举、 兴学 开民智、培养人才, 作为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的重要举措, 并推动了教育改革。 通过教育改革使 中国教育进一步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甲午战后的教育改革是在批判和否定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甲午战后,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 表人物的维新派纷纷抨击科举制度的严重危害。 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 第二,科举, 兴学校。 经清政府的三令 在新式学堂不断创建的同时,要求改 除旧式科举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903 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递减科举。 904 张之洞再次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 905 张之洞等又会奏立即停止科举, 推广学校。 随后, 清政府根据 袁世凯等的意见, 发布停止科举上谕: “著自丙午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 亦即停止。” “责成各该督抚实力通筹, 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选师 学生99 475 学生达258873 第三,学校教育 体制日趋完备, 课程内容进一步更新。 902 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制定的 《钦定学堂章 该章程吸收了戊戌时期学制改革计划,制定 了蒙学堂、 小学堂、 中学堂、 高等学堂及京师大学 堂章程。

但并未全部实现。 904 张之洞订立的《奏定学堂章 初等小学、高等小学、 学堂、高等学堂、 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 和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 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 这标志 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齐全、 体制完备, 具有现 代意义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 与新的学校教育体 制建立的同时, 清政府对课程内容页进一步更新。 在奏定学堂章程 分年科目及每星期各科时数。又根据学堂特 课程分为主课、补助课, 并附有随意课, 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课、补助课, 有随意课,甚至规定了授课内容和供参考的讲习方 还要求“各科学期相间讲授”,使“功课难易 相配, 不致过劳生厌”, “亦有互相补助之益”。 建立新式教育行政机构。清政府于905 学部。学部成立后, 对全国学堂进行了近代化 的管理。 参考文献: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98:52. 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82:785. 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982:525-526 戊戌变法[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神州国光社,953:63.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987:9. 奏定学务纲要[G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0.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9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作者: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 BorderEconomy 2016(2)引用本文格式:刘迪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