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国外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及启示

2022-06-05 05:2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国外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及启示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高校教育的普及,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然而,如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使其有效促进教学却是摆在高校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韩国学者林哲日团队成功构建了 IDMFLHE 并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大学教案范文,其学期课程与课堂的分层设计思路、课程原型设计以及注重教师理解、模型应用与评估等对我们破解当前教学难题极具学习和借鉴价值。

+ + + +

一、林哲日团队 IDMFLHE 构建的具体

过程及实施效果

林哲日、李志秀团队在长期研究基础上于 2013 年提出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for Flipp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IDMFLHE )并于同年秋季学期在首尔大学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应用。该模型旨在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为大学的教学设计者和教学实施者提供系统而有效的指导。它经历了原始模型、第二代模型、第三代模型的修改、验证、完善等建构过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一)基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已有成果,确定 IDMFLHE 开发方法

林哲日团队将教学设计模型分为概念性模型和过程性模型,并根据模型的起源将概念性模型再划分为理论驱动模型和实践驱动模型,将过程性模型划分为理论驱动模型、实践驱动模型与混合模型(如图 1)。他们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教学设计模型的四个关键维度:功能、起源、数据、分析方案 。

(二)研究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相关文献,把握翻转课堂本质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翻转 , 将学生课外网上异步学习与课上面对面同步交流有机融合。林哲日团队认为,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了在线和面对面两种学习环境的学习优势,将掌握知识和问题解决两种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家里可以自定步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媒体进行学习;基于小组合作的问题解决则是面对面学习环境的最理想化学习方式,最适合学习者之间进行观点分享、思想碰撞,便于激发个人灵感和促进知识创新。

(三)IDMFLHE 构建及完善过程

林哲日团队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与特点融入到传统教学设计模型中,研发出第一代 IDMFLHE。模型对支持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及相关资源分别设计,形成在线(Online)和面对面(F2F)两条设计轨迹(如图 2)。

林哲日团队及时收集并吸纳了教学团队建议,受教学团队反馈启发,他们又在模型中心增加了一个形成性评价步骤,用以反映实际的翻转课堂设计的发生过程。修改后的模型,即 IDMFLHE 第二代模型继续在微积分课程中应用并继续接受测试。在第二代模型应用一段时间之后,林哲日团队再次通过调查、访谈等广泛收集教学团队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完善,形成了第三代模型,即最终的 IDMFLHE(如图 3)。

(四)IDMFLHE 教学应用效果

利用 IDMFLHE 模型,韩国首尔大学的一支教学设计团队设计了秋季学期共 15 周的微积分课程并于 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他们将课程中的所有主题进行合理分配,期中考试安排在第 8 周,期末考试安排在第 15 周。教师每周录制两个 20 分钟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的课程管理系统供学生课下学习,每周有 75 分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面对面教学开始前有一个小测验,然后是 15 分钟左右的微型讲座,接下来大约 1 小时是学生协作学习时间。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 3 ~4 个问题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最后每人需提交一份反思日记。整个课程结束后,林哲日团队针对“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如何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看法”“课程满意度”等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数学观、知识观、学习反思、课程满意度、学习技能、演讲技巧、学习能力、沟通技巧、学习好奇心等方面均获得了积极成果,且成效显著 。

二、IDMFLHE 建构的启示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课程与课堂两个不同层面

IDMFLHE 关注了课程和课堂两个教学层面,既有宏观层面课程的系统设计,又有微观层面基于课堂的在线和面对面两种不同活动的具体设计。在实际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程的整体把握,理解课程是教师合理安排学期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师理解课程的直接途径。课程设计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微观层面课堂的设计提供指导,是课堂的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课堂的设计则是课程设计的具体化,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IDMFLHE 包括了课程和课堂两个层面并使二者有机结合,从两个层面对在线和面对面两种学习活动进行统筹设计和具体策划,避免了翻转课堂设计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二)基于课程原型建模,增加模型应用的弹性

IDMFLHE 提出了学期课程原型(semester curriculumprototype)、在线课程原型(online course prototype)和面对面课程原型(F2F course prototype)等概念,特别强调原型(prototype)在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以往教学设计模型不同,IDMFLHE 中的课程原型使模型的弹性大大增强,它不再只是一套固定的操作程序,而是一个课程设计框架,遵循的是普适性的设计原则,是对课程设计规律的反映。利用课程原型,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结合个体的、学科的具体特点,在课程原型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创造。

(三)注重教师理解,尽可能对模型设计流程及要素进行解释

IDMFLHE 非常注重对模型的解释,强调教师对模型的理解和掌握。IDMFLHE 不仅详细阐释各环节、各要素的内涵与作用,而且对每个要素所包含的子要素、要素作用、要素特性以及要素设计的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文本描述,为教师理解相关教学变量,理解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教学产品的过程提供帮助。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关于应遵循怎样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何实现在线和面对面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在线部分和面对面部分课程的设计应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作用、要素的设计方法等的指导更有利于他们快速、准确地把握翻转课堂本质,掌握设计要领。

(四)注重测试和评估,保证模型应用的有效性

IDMFLHE 经过了测试、现场评估、修订、再测试、再评估等一系列严格的评估过程,从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两个维度接受了评估。林哲日团队通过专家评审、模型可用性测试实现对模型要素有效性的内部验证,通过学生“数学观态度调查” “学生反思日志”“学生访谈”等现场评估方式进行了模型有效性的外部验证,并通过第三方专家现场评估,提升评估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林哲日团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对 IDMFLHE进行完善和修订的机会,他们广泛收集来自教学设计团队的教学设计者、主讲教师、学生以及评估专家等多方面的评价及改进建议,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模型的改进过程,大大提升了模型应用的有效性。他们并未停留于模型构建本身,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模型的测试和应用中大学教案范文,并基于测试结果多次对模型进行改进,从而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实践应用经验,这对模型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张念,王慧君,贺楚杰.国外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及启示[J].数字教育,2021,(0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