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墨山水画,元四大家之一,黄公望
大家好,我是小编孙欣,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元代水墨山水画,元四大家之一,黄公望。
而元代绘画则完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以文人心态所表露出来的笔墨韵味十足的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气韵清远、自然幽淡,再加上中国汉民族的文化性,就形成一种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这种以笔墨表述的文人绘画一直影响了明清绘画,并使之成熟、完善,直到现在许多人还是以元代绘画的笔墨标准来衡量中国画优劣。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元代山水画历史试题,注重意境(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mdash。由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尽停留在重复以前 的山水画家、诗人已经画过的题材、已经发展的意境上, 的山水画家、诗人已经画过的题材、已经发展的意境上,致使文人画的发展出现曲折复杂 的现象。
黄公望(1269一1354)。本姓陆名坚,原籍常熟,自幼出继永嘉黄氏,故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他幼年时聪颖过人,勤于攻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但是黄公望生不逢时、早年在浙西当小吏时,因田粮的事受到处罚。后在京师又与豪权势力不合受诬陷,坐了儿年监牢,几乎被置于死地。这些坎坷遭遇,使黄公望看透社会的黑暗、世情的险恶,从此不问政治,芒鞋竹杖,浪迹江湖,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他曾经信奉过道教,研究“九流之学”,并以“卖卜”为生,所以他别号大痴道人、井西道人、静坚道人。黄公望还通音律,长词短曲,落笔即成,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到五十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活动。
黄公望的山水画师法荆、关、董、巨与“二米”,并得到赵孟的指授,融各家之长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色。然而使黄公望能成为山水画艺术一代大师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卧青山,望白云”,对山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理解。
最初,黄公望迷恋武陵(杭州)风景,曾结庐于城郊赤山筲箕泉,后又在虞山住了很长时候,画了许多好画。据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载:“(黄)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运,得之于心而形于画。”
黄公望的山水画,林木苍秀,山石喜用披麻皴,有时兼用小斧劈皴,山头多矾石,着浅绛色,颇具有虞山的特色。晚年,黄公望来到富春江,那里是六朝文学家吴均赞美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著名风景区。他一到那里就再也没有离开,完全沉浸在迷人的景色中,经常“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细竹)中坐,意态忽忽,不测其所为。又每往柳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咤而不顾”。对山川精微的探求,已达到物我皆忘的境地。他在《写山水诀》一文中记载,每次出游,“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可见他的勤奋与刻苦。为了追求最完美的艺术境界元代山水画历史试题,呕心沥血地“经营七年”,在至正七年(1347)终于完成了他的水墨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房图》纸本,长约700厘米,高30多厘米。此图描写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峰峦起伏,丘壑连绵,透邂变化,幽深莫测;近松挺健,远树含烟,参差俯仰,疏密有致。村舍、亭台、小桥、渔舟以及点景人物穿插散落其间,更增添了平淡天真的意趣。洲褚岸边,波光粼粼;溪谷深处,一飞泉飘落:山间树梢,薄雾迷离,使画而静中有动,更富神韵:、作者以巧妙的构思,收千里于毫褚,把宫春江两岸极其丰富的景物了有机地连存一起,达到段段有景,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使现画者应接不暇,为之神往。在湿笔披麻皴中,融入干笔皴擦,并兼用米点皴,表现出富春江两岸山峦坡岸地质松软与草木从生的特色。笔墨极其洗练,创造了一种雅洁淡逸的风格,把山水两技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清代王原祁说它“绝无求工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亹(神采优美)于笔墨之外”,这正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的代表性杰作,被历代画家、收藏家视为无上珍品。明、清两代曾为沈周、董其昌等辗转收藏,后来到了吴冏卿手中。顺治年间,冏卿将死,竟打算烧这幅画给自己殉葬。幸遇他的侄儿从火中抢救出来,才使这件千秋不朽的名画免于一炬,但已被烧为两段。后段,以后被清皇室收藏,现存台湾。前段,被私家收藏,解放后才收入浙江省博物馆保藏。
黄公望的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少,都能针对不同题材,灵活多变地运用种种技法:如《雨岩仙观图》取米家笔意,湿笔皴染,于水墨淋漓中表示出烟云变幻、出世超尘的缥缈意境。而《九峰雪霁图》,则是另一种表现方法。它摒弃了皴擦技法,纯用简练刚劲的墨线空勾,益显得积雪山岩的晶莹剔透,岿然挺拔。其他如《天池石壁图》、《陡壑密林图》、《秋山幽寂图》、《快雪时晴图》等都能各具面貌黄公望晚年,根据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写了一篇著名画论《写山水诀》,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总结。
在十二海里范围内布置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