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长征被删除的真相与细节(2)

2019-05-30 19: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高华讲座mp3长征_高华讲座mp3延安整风_高华教授讲座mp3

可是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仍然作为党内参考资料。这一次的刊印,对1942年版的错字做了校订,并在“文字上略作修改”,其最重要的变化是是删除了何涤宙《遵义日记》、李月波《我失联络》、莫休《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

1954年被删去的几篇的主要的原因,是依着50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竟发现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和已成典范的叙述程式有不吻合之处!

在人们的认知、记忆和印象中,参加长征的同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裹腹,被迫吃草根、啃树皮,而遵义会议则是决定红军和革命前途命运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可是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却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红军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剪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反而对遵义会议没一字的描写。

可是这能成为删去这篇文章的理由吗?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的最艰苦的阶段,但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充给养,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他对邓小平推崇备至,声称“我要写一本《邓小平主义》”,可惜还没来得及动笔就辞世了。5年来,把做好中外学术研究交流镜鉴与更加深入调研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挤压错误观点的传播空间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积极作用,更好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施雨岑、荣启涵 一个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以鲜明的政治立。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的政治局扩大 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 邦宪)、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何克全)等二十人.会议批评了第五次 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 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 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 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 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 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在此之前,临时中央也已意识到在内线打破敌人“围剿”已无可能,为此中革军委曾命令红七军团、红六军团、红二十五军先行北上西征(也是最早开始长征的红军部队),并发出“猛烈扩大红军三万”的口号,充实主力部队,为红军战略转移做准备。作为一个贵州遵义人还从没到遵义会议会址去过,这不,今天抽空到遵义会议会址去逛了一圈,看见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红军烈士事迹,件件发人深思,令人深省啊,还有红军战士雕塑,重塑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的英勇身姿和长征精神,然后路上随便拍了几张,勿喷。

长征叙述的转变

长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介绍长征历程,歌颂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生动 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高华讲座mp3长征_高华讲座mp3延安整风_高华教授讲座mp3

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对长征的叙述逐渐从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向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的丰功伟绩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方向转移高华讲座mp3长征。1959年,刘伯承元帅发表《回顾长征》一文,成为建国后领导同志撰写的第一篇有关长征回忆的重量级文章。

人们永远会记得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而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遵义会议是这部史诗中最扣人心弦的乐章,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这三天的时间里,广大与会者争先发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长征的前途、中国革命之前途,先后表述了自己的看法,紧张而激烈的会场氛围,如今站在楼前仿佛都可以聆听的到,听出的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现状、中央红军的现状心急如焚之迫切心情。八集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以全景式的视角,以史诗般的叙述,以富于情感的文字,将中国工农红军各路长征的全过程,纪录于385分钟时长的影片中。

我认为谢晋的伟大之处就是抓住了胡玉音这一个小人物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人生遭遇来反映这一时代的社会缩影,影片没有恢弘的大场面镜头,仅有的战争镜头也是谷燕山在醉酒后的“回忆”叙述,与之相比,镜头下的“文革”没有“文斗”、“武斗”,批判的形式被满街出自秦书田手笔的大字报代替,“文革”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是这也符合了导演以一两个小人物反映整个大时代的特点。三十年前我有一位朋友,他的父亲在文革前担任西南某省交通厅副厅长,他对我叙述过文革前少年时期他的一种观念经历,他说那个时候他常常坐着父亲的小轿车逛街,当轿车在街上人群中穿行的时候,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老百姓,他的内心充满了既十分优越也十分悲悯的心情,他认为这是多么好的人民群众啊,等长大了他一定要为这些群众谋幸福。由于她不是“文革”的亲历者,所以甚至是站在“文革”的外面观察和叙述这个故事。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 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 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 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 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 万余人。阿坝州州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松涛告诉记者,1985年,中央为纪念红军的长征伟绩,弘扬“长征精神”,决定在四川雪山草地修建一座纪念碑,并指出这不是长征路上某个具体事件的纪念碑,而是个“总碑”,具有象征意义。出版有《长征画集》、《黄...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接著,又以《西行漫記》的書名在上海復社出版。

以1981年12月问世的《彭德怀自述》,1984-1987年出版的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为代表,一大批老同志出版了他们的个人回忆录,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真貌,把过去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被遮蔽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出来,而有关张闻天等老革命家的历史文献的出版及相关研究,又丰富了有关长征历史的叙述。

例如:过去说中央红军“仓促转移”是不完全确切的。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的门户广昌失陷后,转移已成唯一出路,6月25日,共产国际来电同意转移,随即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着手物资准备,猛烈扩红和加紧训练干部,1934年9月29日,张闻天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已就战略转移一事,向中央苏区的干部吹风。

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南线出发,因周恩来,朱德、潘汉年、何长工等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谈判成功,彼此商定“互相借道”,对方让出一条四十华里的通道,即第一道封锁线,还有意留下一批弹药和军衣给红军,对这个当时的最高机密,广大指战员并不知晓、(在过第一道封锁线时,粤军有部分前沿阵地还没有接到“放路”的命令,曾和红军发生过激战)。

中央红军突破一、二、三道封锁线都没有打大仗,从而保存了实力,只是到了1934年11月28日-12月1日,红军强渡湘江才遭到重大伤亡,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只剩下3万余人,还有许多新兵和挑夫逃跑,但是主力部队全都过江了高华讲座mp3长征

又如,过去因受张国焘错误的牵联,对四方面军长征中的战绩很少提及,80年代后,出版了许多有关四方面军的史料,肯定了四方面军和西路军同志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在1938年春被秘密处决于迪化的原四方面军高级干部李特,黄超,在90年代也得到了平反。

高华讲座mp3延安整风_高华讲座mp3长征_高华教授讲座mp3

因为当时毛主席、周恩来到达陕北不到一万,就朱德带了四万人过来,这是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完成了长征的历史任务,保留了这个红色种子,保留了南昌起义这个我们这支红军部队,否则就被国民党吃掉了。在毛xx、朱德、周恩来这三位经天纬地的伟人中,朱德与周恩来的交集似乎并不多,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朱毛”并称,也经常可以见到“毛周”并称,但因分管领域的不同,很少有人把朱德跟周恩来放在一起介绍。尽管如此,当红军完成长征直至1951年以胡乔木名义不得不进行南昌起义叙事时,周恩来在中共的实际地位并不能跟毛泽东、朱德相比,中共既作为政党又作为一种武装力量乃至政权,已经就是“朱毛”,朱德是仅次于毛泽东的又一个“神”。

长征成为重大精神遗产

此后,已经北上的红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10月胜利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11月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第1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j101中的第一枚邮票图案为《任弼时在长征途中》,是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弼时的形象,肯定了他为长征胜利做出的贡献。

陕甘支队到长征后期,没打什么大仗,逃兵较多,因为前三个月在川西北的藏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见不到人”,“没有土豪打”,一路扩红进来的新兵,实在吃不了那份苦,到达汉区后,不少人不辞而别,有的人转回老家,还有一些人就留下给老百姓做了上门女婿,而从江西走过来的红军几乎没有当逃兵的,一路长征过来,更没有听说过哗变的事的发生。

长征从此成了“合法性”主要来源之一,成为重大精神资产,长征结束后,毛发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为革命的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在他们的带动下,革命力量大发展。长征干部也是最受重用的,是建国后党政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爱护,参加过长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冯雪峰等极个别文职干部。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生活待遇方面对长征干部也有较多的照顾,都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文革期间,许多群众对王洪文不满,就是因为他没吃过苦,是坐“直升机”上去的。1969年4月,毛在中共九大上还说: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是吃过苦的,和当时在国外的王明是不一样的。

1968 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在当地成立了人民军(people”sarmy),人民军主要由当地的佤族组成,于1989年3月12日彭家声的果敢部队在果敢县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是年鲍有祥的佤部队在佤邦也于4月17日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把缅甸共产党领导们赶往中国(这些领导们目前生活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鲍有祥脱离缅甸共产党后成立了缅甸国家团结党(burma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随后更名为现在的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或uwsp)党的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united state wa army或uwsa),1989年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同年因领土问题开始与坤沙(khun sa)所领导的掸国军(mongtai army或mta)交战,经过数年的交火,最后由坤沙战败,战败后的坤沙于1996年转而向缅甸军政权投降,不愿降的部份坤沙部队另立门户,组建现在的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 –south或ssa-s),原先坤沙所占领的土地,因佤军灭坤沙有功,坤沙投降后缅军于1999年将其划分予佤军,这片土地也就是俗称的南佤邦。”再以后,批判张国焘的时候,许世友也进入了积极揭发的行列中去了。高考前夕,白飞飞的父母知道自己女儿很可能考不上大学便将艳军灌醉,艳军最后错过了考试,白飞飞和苏叶都考上了大学。

原一方面军干部郭潜,又名郭华伦、陈然,抗战期间曾担任中共南方工委重要的领导职务,1942年被捕叛变,成为国民党特工,1949年跟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后为台湾国民党军情局副局长。原红一方面军干部蔡孝乾,1949-1950年任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被国民党逮捕后叛变,也成为台湾军情局高级特务。蔡孝乾于1970年12月在台湾还出版了一本有关他在中央苏区和长征经历的回忆录,剔除这本书中的国民党的“套话”,对红军长征的叙述还是较为客观的,许多资料也是取自于《红军长征记》。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共产党和红军,因特殊情况,和长征中的红军结下一段关系。在长征中曾被红六军团在贵州抓获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队伍中走了18个月,以后被释放回到他的出身地英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青,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

文本开发上不够深刻:如,在学生对文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进行补白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文本整齐的语言去叙述自己想像的内容,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谱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并在实际编修过程中,根据各家族情况有所改变和增减,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各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着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此书系1900年庚子事变后出版较早的西方大型陶瓷收藏类文献,史料价值浓厚、印制精美异常、装帧极其豪华,时售价大洋陆百圆,素有“近代古美术文献第一善本”之美誉,且限量编号出版,甚为珍贵。凭借战士们的骁勇善战和沿途百姓的积极拥护,这支出发时仅有2900余人的队伍,成为五支长征红军中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建立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的红军队伍,同时还是最早到达陕北、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的红军队伍。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 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 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 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 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 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