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严守理性的雷蒙·阿隆,与各种狂热、激情对峙了几十年

2019-05-03 07: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什么哲学属于历史唯心主义_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_历史哲学引论

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渗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一段文字。

1980年萨特去世,六万名巴黎市民浩浩荡荡的为他送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巴黎的知识人萨特(jean paul sartre)把格瓦拉称为“20世界最完整的人”。在巴黎,人们会向你推荐花神咖啡馆或者双偶咖啡馆,据说萨特和波伏娃等一批存在主义者常在那里讨论与写作。

null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著名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法国首屈一指的社论撰稿人和专栏作家。雷蒙·阿隆的著作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主要作品有《历史哲学导论》《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论自由》等。

法国当时就有人讲,如果阿隆离他的时代远一点,他本来是可以成为我们时代的孟德斯鸠的。直到冷战结束以后,阿隆的很多判断被证明颇具先见之明,用当代著名史学家托尼·朱特的话来说,阿隆严守理性,与各种狂热、激情对峙了几十年。

null

撰文|王前

我在九十年代初最先读到的是《雷蒙·阿隆回忆录》,没有几天就读完了,大呼过瘾。那种痛快的感觉跟后来读阿隆的朋友以赛亚·伯林在欧美大力推荐的《往事与随想》很像。赫尔岑的自传比阿隆的更厚,文笔也更好,读起来也是难以释卷。如果说赫尔岑的自传是一位十九世纪著名思想家对动荡时代的观察与反思的话,那么阿隆的自传就是二十世纪一位重量级思想家对极端年代的锐利观察与诊断,也可以说是他留给未来世代的遗言。

什么哲学属于历史唯心主义_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_历史哲学引论

他的著作《我的精神自传》本意是要写成80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性作品,钱先生希望能说清楚自己,但直到本书最后,仍有不少“新的困惑”和“悖论”一类的字句:“我突然发现,自己立场的复杂、模糊与难以言说”显然,钱先生的精神突围仍未成功,他承认没有走出鲁迅的阴影,也证实了他的精神困境,他真诚地向人们诉说了他的精神困惑,他虽然认识到“我正是由这样的提醒,发现自身思考视野的狭窄:我们这一代人要真正走出自我封闭,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新的困惑总让他止步不前,最终没有走出自我封闭。他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王复生一起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广泛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同志们探讨中国的革命问题,还和王复生、王有德(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到北京郊区门头沟煤矿一带了解工人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实践。1928年~1933年再度赴法,翻译并出版《忏悔录》、《歌德自传》等著作。

最近“轻与重”丛书收入了阿隆的《历史意识的维度》,让我有机会再次阅读阿隆。历史哲学引论这位二十世纪的见证人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吗?

null

《历史意识的维度》

作者:雷蒙·阿隆

译者:董子云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历史意识:人类是其生活时代的行动者

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_历史哲学引论_什么哲学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阿隆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哲学家,他探讨历史当然跟普通的历史学家不一样,总是离不开哲学的思路,《历史意识的维度》就属于历史哲学类的著作,但是读起来一点也没有干巴巴的感觉。历史哲学引论我们知道阿隆的博士论文以《历史哲学引论》之名出版,而相隔三十年后的《历史意识的维度》可以看做他的历史哲学的发展。标题里的“历史意识”是关键词之一,可以看到他早年留学德国热心学习现象学的印迹。

从这幅漫画中,我们获得了什么最主要的历史信息a.希特勒是发动世界大战的元凶 b.希特勒死有余辜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d.国际正义力量的联合是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原因 6.对以下漫画的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巴黎和会 3.下列漫画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是a.图一中的法西斯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危机的“生路” b.从图二可以看出三个法西斯已经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c.图三中的结局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d.这组漫画中的主角代表的是法西斯德国,它警示人们法西斯战争不是“生路” ,而 4.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右) ,该漫画将英、法、美、意、第 1 页 共 26 页 ◎ 第 2 页 共 26 页。课程简介: 马克思并非天生的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者,在历史研究中,思想历史决定论经历了从理性历史决定论、人性历史决定论向唯物主义的历史演进,在三种理论形态的更迭中,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质的飞跃。虽然巴本已得到希特勒对这个条约内容的同意,并在7月初为此而亲自到柏林去了一趟,但是在7月16日巴本打电话告诉元首这个协定已经签订时,希特勒却对他的使节大发脾气,巴本后来写道:。

比如他在书的第一部分讨论历史的哲学和历史意义等。阿隆当然不是在给我们像老学究上课一样滔滔不绝地阐述一套历史学纲要,他通过对修昔底德这位他心目中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是如何叙述和评价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解读,想反驳两种解释:一种是历史决定论,另一种是神定论(providentialiste)。在具体反驳的过程中他的论敌有汤因比、斯宾格勒等西方著名思想家,与他同时代的杰出思想家梅洛·庞蒂也被他点名。

阿隆的主张非常清晰:“声称自己预先就知道了终极的意义和救赎的途径,是用知识和行动上冰冷的进步替代历史神话。”“如果人类停止了探寻,如果人类自以为已经道出了最终的结论,人类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人性。”阿隆绝不是虚无主义者,他并非不承认历史的意义,而是主张一种历史多元论。他之所以利用修昔底德作为一个伟大范例,就是为了给分析“历史意义”(sens de l'histoire)找一块敲门砖。

null

《知识分子的鸦片》

作者:雷蒙·阿隆

译者:吕一民 顾杭

历史哲学引论_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_什么哲学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2年6月

民族与帝国:战后欧洲霸权的丧失

本书的第一、第二部分主要是反驳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哲学的精彩对决。被选入最新的阿隆文选里的第三部分也充满洞见,比如谈“民族与帝国”这个在我们的时代依旧没有过时的话题,以及在二十世纪的世界大战中帝国和欧洲体系的毁灭等。在这种大变局中,他说一旦亚洲人掌握了曾给予欧洲人财富和权势的生产和战斗工具,欧洲各国的优势便会丧失。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证明了阿隆对世界史的这一观察。在谈到亚洲体系建立时,这位到日本访问过的法国思想家对日本近代以来的变革做的描述非常精准。他说日本的工业化与德国非常相似,但是资产阶级的理念和自由主义制度并没有同时生长。日本把西方的技术文明插入到了原有的等级社会的秩序当中,可依旧保留了自上而下的权力机构,武士阶层的领导阶层控制着国家。

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这种政治结构毋庸讳言也是为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在谈到日本在二战时同时挑战中国和西方的不可思议的战略时,阿隆说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冒险,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忘记了“民主国家虽然行动迟缓,但在取得完全胜利之前,是不会停手的”。

阿隆在这里强调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大国都过分迷信机器的力量,却忽视了隐藏在权势与福祉背后的东西。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个判断,我们现在再看,是否还是有针对性呢?阿隆写过另外一本很有名的书,叫Plaidoyer pour L'Europe décadente(《为颓废的欧洲辩护》),以十足的底气与自信为西欧的理念辩护,那是基于他对西方文明终生不变的坚定信念。

尽管他知道经过两次大战,欧洲已经失去了在世界上的主导权,但是作为一个欧洲文明的代言人,精通西方主要国家文化的大知识人,他对西方文明还是深具信心,所以他才能说一些东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忽略了西方文明的真精神。

null

什么哲学属于历史唯心主义_历史哲学引论_量子迷宫—历史理论诠释哲学

《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反思》

作者:雷蒙·阿隆

译者:杨祖功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06年9月

哲人责任:擦亮一代知识分子的眼睛

《历史意识的维度》中阿隆多次提到修昔底德,在讲历史的证据、推论及对象等的第二部分中,还用了一整章来讨论修昔底德的历史叙述,可见他对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推崇。除了因为很多人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跟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有类似外,阿隆也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一种修昔底德风格的历史在二十世纪依然是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吗?”

在他这位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欧洲失去昔日的霸权地位并被两个强权主导命运的思想家看来,修昔底德在当代仍旧具有意义,因为当年的欧洲“尚未准备好超脱地看待当代的既成事实,也尚未准备好将战斗者们的痛苦和功勋遗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隆想自觉地肩负起反省二十世纪这个动荡世纪的使命:“我们想要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还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年轻时就立志做哲人的阿隆,用“哲人的社会责任”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阿隆看来,哲人首先应该对哲学负责,他越好地为哲学与真理服务,也就能越好地为城邦服务。“哲人是与自己、与他人对话的人。他这样做为的就是克服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这就是他的本分,这就是他对于城邦的责任”:这样说的阿隆令人想起苏格拉底。

《古拉格:一部历史》不只是从整体动态的或过程的角度来评述“古拉格”的兴亡演变,该书还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即整个“第二部分”,从相对静态的或结构的角度,来展现出“古拉格”的逮捕方式、监狱机制、押解和运送程序、囚禁地的日常生活、强制劳动过程、奖惩规则、监管体系、囚犯类型、妇女和儿童、濒死囚犯的状况、囚犯的生存计谋、逃亡和反抗等等劳改营及其生活运作的总体状态,这些都既相当完整地再现了“古拉格”文化及其不断再生的整体截面,又深切有力地剖析了“古拉格”制度及其运行的诸多方面。从《古拉格群岛》到《古拉格:一部历史》,从“古拉格现象”的揭露到“古拉格历史”的全面评述,后者堪称一部力作,称得上创立了或者大大丰富了“古拉格学”,至少是开拓出世界范围的“古拉格”社会历史学(或“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所以,还是让我们反复倾听和领会《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在该书结尾处所作的醍醐灌顶、富有回声的呼吁吧:“我们对不同社会如何把邻居和同胞从人变成物知道得越清楚,我们就对导致每一次大规模迫害和大规模屠杀的特定环境了解得越充分,对我们自身的人性阴暗面洞察得越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