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2)
现代化研究“起始于史学,又回归于史学”
从1986年起,在罗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在我国世界史领域开辟了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世界进程的研究。
他以花甲之年呕心沥血从事的现代化研究,究竟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呢?这需要联系当时历史背景才能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历史大变革。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必然会影响和推动中国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研究,正是适应了中国社会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理论需要。他的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罗先生对现代化研究,首先是从历史发展基本理论方面的突破开始的。二战以后的现代化理论和基本概念,是由西方社会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他们的研究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这种进化史观,相对于传统的循环史观,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以往的现代化理论同时是一种单线的社会发展理论,即把现代化看成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单线演进过程。西方现代化理论把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更归结为“西方化”的过程。
罗先生提出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重新探讨这个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他指出,以往苏联单线发展论的症结所在,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理论与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他认为,从宏观历史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并不是划一的、同步的。因为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了多样性的特征。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这正是“多线”的含义。而这种“多线”,又是一元的多线图式。“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的变革。于是,人类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元多线”的发展图式,既突出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又肯定多因素的作用,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这样,“一元多线”论既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化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也回答了为什么不顾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各种乌托邦超越式发展,同样此路不通。对历史进化论的辩证解释,从而代替了机械的和片面的解释。
二是运用一元多线发展观,对全球现代化的总趋势,对世界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新的探索。罗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诸国;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各国及拉美等地区。他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了现代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论述了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归纳出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和几种基本发展模式。亚非拉三大洲从世界历史的后台进入前台,卷入世界发展大潮,东亚的重新崛起,这是20世纪的全球巨变。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讨,是罗先生现代化研究中用力最大、最具现实意义的一个部分,是“一元多线”论的应用。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罗先生历来主张“应该从中国去观察世界,也应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乃是世界各种内外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他以三次模式大转换为脉络,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抑制了危机,而1979年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最终使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降息不会对股市产生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