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孔子孟子的资料 中印的传统文化交流与友好(2)

2018-01-06 02: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儒学又进入一个新阶段。首先是哲学家贺麟提出新儒学,是将西方哲学同孔孟朱王的哲学融会贯通,他创立新心学。冯友兰创立新理学。60年代以后,新儒学在海外兴起,代表人有钱穆、牟宗三等。

到了20世纪末,新儒学又传人国内,人称第三次儒学高潮。孔子孟子的资料同时,中国再现了“国学”,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入21世纪,国学热持续升温,由大学殿堂向民众扩散。

2.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

孔子和孟子的简介资料_孔子和孟子的年龄_孔子孟子的资料

中国和印度是邻邦,又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66-前486年,年30岁获得大悟,被称为佛陀,时为中国周敬王时代。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兴起后不久,即传播四方,东人中国,从中国又传人日本、朝鲜半岛。因此,中国可说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佛教传人中国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起了很大变化。从西汉末东汉初始,由道、儒、佛三教构成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西晋北武当山,有著名的道士涵谷子先生,他在《悟性穷原》中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做了很好地描述:“凡修道者须要知觉性而明觉命,既曰学道,所学何事,莫非儒之存心养性,佛之明心见性,道之修心炼性”。三教的统一思想是:以人为本,修心养性,性命双修,欲求长生。“修心”是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养性”是练气功,强身健体。炼金石,成丹药,采木草,服天地之气,欲求长生。“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仁义礼智信,这和佛教的五戒是统一的,通过五条戒律,才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目的。涵谷子在《悟性穷原》中说:“五戒者,仁义礼智信:一戒杀,仁也。若不戒杀,有何仁德之心,教人无故不可杀生也。二戒盗,义也。若不戒盗,成何义也,一草一木各有其主,不问清白,由我所取,是无义也。三戒淫,礼也。若不戒淫,无礼极矣。四戒酒肉,智也。若不戒酒除腥,焉得为智,酒乃穿肠毒药,饮之令人乱性、伤神、耗气、烁精,有损无益;肉味阴浊,污秽本性,不戒不能明心见性。五戒妄语,信也。若不戒除妄语,成何信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高僧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入印度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至东晋义熙八年(412),中国高僧法显等11人到印度拜佛取经。法显经14年,历30国,写成《历游天竺记传》。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九年(645),玄奘等6人到印度拜佛取经。玄奘经17年,周游印度,取经657部,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唐高宗咸亨二年(671),高僧义净到印度求法,经25年,历30余国,得梵本佛经约400部而归,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这些高僧在印度各国拜佛取经的同时,到处讲经论道,将中国的道教思想、儒家文化传播给印度。例如,玄奘到印度迦摩缕波国,会见鸠摩罗王,与之晤谈后,鸠摩罗王对中国甚为倾慕向往。玄奘在此国讲经说法一个多月,为回答鸠摩罗王提出的“佛德”问题,用梵文撰写了《三身论》三百颂。

又如,曷利沙帝国的戒日王,向玄奘询问中国的政治形势和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乐曲等情况,玄奘趁机陈述了唐太宗如何圣明英武;戒日王倾慕之下,立即派使访唐,使者于翌年抵达长安。

戒日王阅读了玄奘所著的《制恶见论》后高兴地说:“日光出则萤火失明,天雷轰鸣则锤凿无声。”当下决定在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一次辩论大会,通知五印各国不同宗派、不同学派的僧俗都来集会,聆听、瞻仰玄奘的议论风采。

大会准备就绪,玄奘在初冬与戒日王逆河而行,至腊月到达曲女城会场。到达的还有十八国国王,精通大小乘的僧俗3000多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2000多人,那烂陀僧人1 000多人,这些人都是文义博通、辩才无碍的高士,而远近来观礼的,加上国王们的侍从,真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