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史记故事全知道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18年01月03日-5893)(8)

2018-01-04 15: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5:答案B

解析 由关键句“虽然某些防火建筑的主要部分都是由耐火材料建成,但却可通过门和其他通道里的易燃材料使火势蔓延以至完全被摧毁”,“但”字后的内容强调即使是防火建筑,也会因为门厅和其他通道里的易燃材料使火势蔓延,由此可知,某些防火建筑还是可能遭到火的严重破坏。故选B。

26:答案B

解析 第一空,“河图出于河南洛阳市的孟津县”这件事情是人尽皆知的,“无可厚非”主要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表意不当,故首先排除A项。“妇孺皆知”本身含主语,而原句“人们对它已是……”也包含主语“人们”,故排除D项。“了然于胸”与“如数家珍”都可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第二空,“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疑窦重重”指有很多使人怀疑之处,文中说“没有定论”,表明“洛书出于何处”这件事情有很多说法,但每种说法都有可疑之处,因此无法下定论,可见用“疑窦重重”更合适。故本题答案为B。

27:答案C

解析 C邮局对于()相当于()对于网购本题考查对应关系。使用电子邮件可以代替去邮局发信,网购可以代替百货商场购物。

28:答案A

解析 由文段中“由此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慰藉,免于内心孤独感、失落感的产生”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际交往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故选A。

29:答案D

解析 第一空中,“重塑”、“找回”均不能与后面的“起”搭配,故排除A、B项。第二空中,由“唤醒……良知”可知。人们心中的良知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表面的麻木暂时掩盖住了,“吞噬”意为吞并、湮没,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本题选D。

30:答案A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了“辨析句间关系”和“关联词语搭配”。结合语意可知,前一个分句为条件关系,排除C、D两顷。B项的“即使”与“反而”不能搭配。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1: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B、D项与前文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可排除。A项的“故乡”与后句的“故乡”重复。本题答案为C。

32:答案B

解析 B文段主要讲的是国际市场疲软给中国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是对此种情况的客观描述。A项的“困境”“郑重”含有主观色彩,应排除。第二空中,“审慎”意为谨慎、慎重,比“仔细”“认真”词义更重,用于此处更恰当,故排除C、D项。再验证B项的第三空,“刻不容缓”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用于此处符合语境。故选B。

33:答案B

解析 阅读可知,只有新闻记者志存高远,才能让新闻作品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也就是说,新闻作品的“理性力量”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才能把新闻中深藏的道理揭示出来。由此可知,在第二个空格中填入B项中的“发掘”,可以形成最佳的语境呼应。

34:答案A

解析 文段共三句话,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系统思维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第一句采用“……才……”引导的条件复句,从正面论述;第二、三句则从反面说明仅从概念出发进行定性和判断的做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35:答案B

解析 材料先讲先秦时代,“文学”的概念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接着讲到汉代,文学开始与一般学术分离而逐渐独立.最后列举《史记》作为文学独立的例子,因此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B项。A项说法有误,文学的涵义是更加具体、细化了,C项仅是文段论述内容的例证,D项是无关项。故本题答案为B。

36:答案B

解析 三个分句都是在说植物的叶片结构有利于植物吸收光照,进一步引申得到B项。 错项分析:A项,文段主要讲叶片对植物吸收光照的作用。A项主体错误。 C项,在文段中没有提到“不同的生长环境”。 D项,逻辑错误,是“叶片的生长角度”影响对光照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