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 战国七雄中最先崛起的魏国,为什么没能笑到最后?有五大原因(3)
名将孙膑
魏文侯之后的魏国国君在招贤纳才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公叔痤曾向魏惠王推荐贤才商鞅,魏惠王却不能纳之,致使商鞅投奔秦国,给魏国平添了一个日后的劲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
其次,忽视西面秦国的威胁。秦在西方,隔着黄河毗邻魏国的发家之地河东,对魏国来说乃是心腹大患,双方之间的关系实为你死我活。诚如商鞅对秦孝公所言:“秦之与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非秦并魏,秦即并魏。”魏国国君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
前408年魏国伐秦大胜时,秦国政局纷乱,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外交上也陷于孤立。如果魏国能挟胜利之余威,进一步攻伐秦国。即使不能灭秦,也能将秦人逐出关中形胜之地,从而拥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同时占据中国地理的第二阶梯,再调头向东进取中原,这样就能对东方五国形成很大的地缘优势。可惜魏国君臣计不出此,坐失良机。
魏在大胜之后对秦采取守势,而将主力尽数调往东方与齐楚等大国作战,此举使得秦国获得喘息之机,日后又卷土重来,从而对魏国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秦国步兵
再次,魏赵韩三国统一战线的瓦解。对于魏国来说,由于国土分割零散,加之被齐秦楚等大国三面包围,如果不能兼并韩赵(尤其是阻隔魏国国土的韩国),就必须与韩赵搞好关系。否则一旦与韩赵交恶,魏国有限的军力将被牵制,分散的国土之间也难以互相呼应,势必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魏文侯时期,魏国十分重视与韩赵的同盟关系,例如对齐国的军事行动都是与韩赵两国联合进行。但是魏武侯即位之后,由于支持赵国逃亡的贵族公子朔,发兵偷袭邯郸,受挫而返,三晋联盟至此破裂,彼此混战不已。像桂陵、马陵之战两次失利都是源于魏国分别攻打赵国和韩国,导致齐国出兵干涉所致。三晋统一战线的瓦解使得魏国先前的外交优势不复存在。
第四,过早迁都大梁。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往中原地区的大梁(今开封),此举原先是为了更好地经营此前所夺取的中原土地。但是魏主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大梁处于交通要冲,乃四战之地,加之立于平原之上,车马坦途,无险可倚,易攻难守。一旦有战事,很容易遭到围攻,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从军事安全的角度来讲,在河南这样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的地方定都,无论是开封还是洛阳,都是下策。相比之下,安邑地处河东,位于山西高原之上,居高临下,西面又有黄河天险,易守难攻。魏国定都安邑,可以很好地遏制秦人向东发展的势头。
魏国在未彻底剪除秦国威胁的情况之下,就过早地卷入中原纷争乃至迁都大梁,结果结怨于众多邻国,此时魏国与韩赵两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其在中原开辟的疆土又被齐楚韩所包围,战略形势非常不利,已成为众矢之的。
最后,未能很好地控制中山。前405年魏国经过三年苦战,方才攻灭中山国,为此耗费钱粮无数。中山国西靠太行山,是沟通山西高原与冀中平原的要地。但魏国对中山地区的统治未加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派遣能臣宿将前往镇守;加之中山与魏国本土之间隔着赵国,是一块孤悬在外的飞地,一旦有变,音讯难通。因此,魏国对中山地区的统治是不稳固的,最终导致了前378年中山桓公复国,魏国失去了一处战略要地。
以上五点原因,最终导致了魏国的霸业昙花一现。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两人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这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徐州相王”,此时魏国国力大不如前,不得不缓和与齐国之间的关系。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此后,秦、韩、燕,乃至中山、宋等二流国家莫不称王,视周天子为无物,这也标志着魏国在战国前期独占鳌头的局面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