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语文教案(一):集体朗读师生探讨(2)
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唯美主义的技巧,展开丰富的想像,艺术地展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险峻惊险和不可凌越的雄浑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巍峨壮观。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诸多不同意见。然而就诗论诗,不必定强析有涵义。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运用律体与文学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不羁。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作业课后习题2、3。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凉——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二)
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么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更加概括,涵盖的内容太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近代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发生一次。这只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发生一次都给观众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产生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局面,使人造成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体会。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发生,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醒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随后也有一个副部颇具几分相同。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慨,突出地体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后面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随意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结尾也有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变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发生以及副句的变迁,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产生制约也很高,但这一点要放在前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大概,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接连不断地发生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诗意,那逼人的气场,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似乎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下来,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小声呼喊以及之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似乎听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构筑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称赞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到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阻挡,不得不绕道而行;再远眺下面,只见波涛滚滚的激流为大山所阻而引发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如此奇妙而美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穿过盘山道攀越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之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月亮旁边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哪些样子。这是何等独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山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中途所看到的景色。画面是苍凉的:鸟鸣,使森林变得非常安静,像原始山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场景相比,色调是变了,也体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氛围是逼人的,使人觉得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过于惊险的场景,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这么”。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大,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差异之速,愈变愈奇,又常常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终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作家的准确描写和叙事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极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说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准确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由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这些词语读成诗歌,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情感和优雅的色调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它作家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这些词语(如练习中所列出的)一旦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么称两者,因为他们仍然是诗的整体中的一个别,只能说他们是散文化的词句,或语法与文学近似。这其实不能轻易而为,没有李白这样的气魄,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词语都如同是诗人在浓烈情感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体现了画家奔放豪迈的混搭。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手段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意思。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频繁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知道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巨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备考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参看“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美术特色,是根据短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探讨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方法是就诗律诗,不用哲学史上的综合方法;讨论之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剖析做一个总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准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蕴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向来的不同意见(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准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描述和借助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描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现状、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形,“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抗争或者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极力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借助,也体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独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状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利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氛围。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蕴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取得恰当的了解。在观念相当活跃的课堂班上,也可稍带看看这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做出自己的论断。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即使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短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作文年代简介。教师范读词句。学生朗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推论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训练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一同讨论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美术特色。略说诗的涵义。指导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戏剧作品的解释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liuxue86.com对于有讨论的疑问,我们必须本着有促使学生鉴赏的方法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认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确切的表述,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出来就非常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至今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那样的假定。这个难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表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同学,也或许是一种虚拟方法,即实无其人而是称作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方便学生接受,可以采取前一种表述;如运用后一种表述,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妙处。③诗的蕴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表述,言“险”即因此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非常有利。
二、结构的剖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知道,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以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该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员在反复诵读中自行体会。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例,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凉——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训练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蜀道难教案范文,可以在学员试读前后作详细提示,而后在指导教师作表情诵读时作非常具体的预测。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这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2.翻译本诗
相关文章:
1.高中英语《蜀道难》名句默写大全
2.高中数学必修三《蜀道难》名句赏析
3.蜀道难简谱
4.高一的语文教学计划2020年
5.高考数学必背125句古文题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