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八年级语文教案《诗五首》(2)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间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他暂离了灰暗的官场,心里感到非常安静,因为心里远离了世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见南山的风景,感到生活过得十分悠闲和时尚,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乡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遇到挫折后,诗人内心的极力压抑、抑郁和不平;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的执拗、自信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画家力图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的强悍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后来的心里情感?
能充分体现作者心灵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佳酿美食谁见了就会形成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杯子又推开,拿起锅铲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觉得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其忧郁悲伤和情感的涌动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长江”“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样感受的?
“欲渡长江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情绪十分痛苦焦虑,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宰相,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再次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觉得这境况犹如想渡黄河仍被冰塞满,无法能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含义,象征一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景难料,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南京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南京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草屋。诗中铺展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境,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词所抒发的情感。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红(形容词作名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悲惨的生活,体现自己要使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温情,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场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含义。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成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作家焦灼、苦痛的心态。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慨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退却,只好归来倚仗自绝望”。“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能窥见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态。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既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郁黑暗的雨前景象,也刻画出画家凄恻愁惨的心绪。“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显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帮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如何可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刻联想至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至国家跟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作家美好的心愿和崇高的气节。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顿情境中,由未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厄中挣扎,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他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触,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嗓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魄,恰切地体现了画家奔放的温情和真挚的渴求以及博大的胸襟。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至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刻的希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很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观众深刻地感觉诗人的悲哀。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写出自己的心愿,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一同回顾,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天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古今名言?
学生讨论后校长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得边塞气象变幻的奇特,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独白。以杏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杏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中,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色,给人的体会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古今名言。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校长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未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很狂,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终于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说出了天气奇寒。而哪白雪背景上的暗红一点,那深色基调的场景上的亮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此处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作家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伟,描写了古代边地特有的奇特风光,抒发了作家因同学离去而造成的无限感伤之情。在作家笔下,冰天雪地的羁旅,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诵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愁思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别离家眷,更是思念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舍弃梦想,亦已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情感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反映。后两句抒情运用排比,把落白变成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当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仍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景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情感跟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掌握作品,应当在确立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构架及作者想法的基础上,反复地朗读,仔细地感受作者的巧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跟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五、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