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贾岛传 答案_贾岛传_张璐年收入(2)

2017-02-07 11: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文天祥于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赋《除夜》诗一首,诗中有言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句平和淡然,异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体现了在新年氛围下作者对家与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明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恰恰如此,反而更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甘愿舍弃个人幸福,以身许国、成仁取义的浩然气节。

习俗场景美

春节持续时间相当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种习俗活动异常丰富。有歌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不惜笔墨的描述春节的种种喜庆场景,为我们留下来一幅幅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沈从文的笔下不光有美轮美奂的湘西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年庆风俗活动。他的家乡虽只是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县城,但过年时的狮子龙灯焰火在湘西各县却极为著名。初一到十二唤作“送灯”,全城各处敲锣打鼓。白天有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看的是谁家焰火出众超群。年幼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焰火队伍到处奔走,快乐的时光消磨在炮仗焰火中。如他所描绘的:“玩灯不仅要有气力,还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那时沈从文年纪小,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有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的份。他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获准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好运气了。正是有幼年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的沈从文每每读起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贴春联、写春联是新春佳节之际最为常见的习俗之一,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以春联这种特别的文化形式,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对新年的向往,寄予人们祈求和平安稳、幸福健康和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往往和春联联系起来。

写春联的习俗可追溯到古人写桃符,每逢新年之际,古人便撰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贴于桃木门板上,发展到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二神的名字。联语往往对偶公正,寄寓书写者的个人情感。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被认为撰写了第一副春联,其春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头一尾恰是“新春”二字,烘托出的乃是新年喜气洋洋的氛围,很是应景。

到了宋代,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流行开来。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来描述社会上喜迎新年贴春联的场景,细品之下,诗中展现的千家万户浓浓的喜悦之情仿佛扑面而来,令人感同身受。

春联得以大规模普及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据说朱元璋微服出访之时亲自为一屠夫题写一联,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幽默而又贴切,形象生动。正是在朱元璋亲力亲为的带动下,贴对联逐渐成为过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自然少不了压岁钱。贾岛传清人吴曼云便曾为压岁钱作诗一首,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语句简洁明了,将压岁钱描述得活灵活现,读来令人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