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秦晉殽之战拼音版全文_殽之战_肴之战

2017-02-06 21: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yān

(1)<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肴之战(《五人墓碑记》)

④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肴之战》)

(2)<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④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秦晉殽之战拼音版全文_殽之战_肴之战

④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⑤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4)<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①《<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⑤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6)<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肴之战_殽之战_秦晉殽之战拼音版全文

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7)<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③《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④《<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8)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①《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陡峭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