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极端事件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论文摘(组图)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摘 要: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学校教育今后 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身受高等教育,是祖国的今后、民族的期望, 但频发的自残、谋害等偏激事件凸显出高等学校生命教育的缺位。 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观念跟心理发展情况,树立起生命关爱意识, 采用多学科渗透教育体系,丰富改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尊重及 热爱生命的心灵;同时制定起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大学日常管 理中渗透生命观念,加强大学生生命实践教育环节,突出对其科研 实践能力、创新观念的培育以及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识素养协调 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极端事件 心理健康 生命教育 2013 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再次给学校教育披上了沉重的底色,也 拷问了当今大学生的生命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高等教育若不能健全教师人格,提高师生生命观念,将可能造 成不可估量的遗憾跟损失。 1 生命教育的由来以及内涵 1.1 生命教育的历史起源及演进 生命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生命教育观念的萌芽也出自于哲 学对生命的探讨。自古欧洲时代,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 (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以及之后的教育先哲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已 经从文学领域对生命教育进行探究和分析。
[1] 二战后,人们对残忍的内战所带给的灾难进行深刻反省。1964 年,日本教授谷口雅春出版《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提倡生命教 育的重要性。[2]现代含义上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 是由中国人杰?唐纳?华特士(Jack Tanner,Walter.)提出。华 特士于 1968 年在加利佛尼亚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在学校里 倡导和建立生命教育的观念。1979 年,澳大利亚建立生命教育中心 (1lfe Educational Center,简称 LEC),明确强调“生命教育” 的概念。2005 年 3 月上海率先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 纲要》,希望借助完善大学、家庭跟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制度, 引导和帮助教师正确了解跟感悟生命。[3] 1.2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涵义,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看法,较有代表性的 主要有下列观点。 其一,从解构过度工具理性化的视角来看,强调生命的终极关 怀。没有生命,一切盼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梦想,皆成 幻灭;没有生命,一切财富,皆归他有;没有生命,一切权势,皆 如云烟,有生命才有一切[4]。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情绪,开发生 命的潜能,实现生命品质最大化。
其二,从生命实践的视角来看,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在生 活中表现生命教育,培养社会道德良知,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 情怀。在一生困顿中,生命带给我们的是应对艰难困苦的责任,我 们要坚挺地度过,要沉重地活着,才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其三,从尊重生命的事实角度来看,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此 观点包涵三个层面:一是珍惜生命;二是丰富、发展生命的涵义; 三是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精髓。[5]苏格拉底说过:“不 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价值。”[6]珍惜和维护生命的价值 和良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2 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从事实上看,自杀、谋害等偏激事件问题突出 高校出现刑事案件几乎覆盖全省各个省市地区,尤其聚集在发 达地区,如图 1 所示。 事件体现在:一是青年教师的自我攻击或自杀。第二届中美精 神病学术大会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呈上升态势。据南京危 机干预中心对个别学校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 20/l0 万,比全国 自杀率高出一倍[7]。二是不宽容和攻击其它生命的暴力杀害事件。 1994 年清华大学朱令案件,2004 年马加爵事件,以及 2013 年百年 名校复旦大学投毒案,几乎每隔十年,便出现一起牵动高校教育体 制的恶性校园事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复旦大学投毒 案发生后,该校一名老师贴出这几个黑体大字。这是对大学生心理 素质的呼唤,也是对学校生命观念教育力度的悲吟。 2.2 从理论上看,生命教育是自我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前 提 2.2.1 开展生命教育是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定要 求 高校极端事件频发原因多样,几起典型事件归纳如表 1。 综合以上案件分析,高校极端事件起因可分为:一是对生命认 知粗浅,生命观念淡漠,对万物缺乏怨恨怜悯之心;二是自我意识 膨胀,思索取而无奉献之心,缺乏独立解决难题的素养,习惯推卸 或逃避责任;三是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的方法,不能正确定位自己,难以适应跟融入社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也不善于自我调节,最终造成无视自己跟他 人生命事件的再次出现。 2.2.2 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迫切 要求 经济利益和竞争意识让大学生的人生观更具功利性,势必引起 其价值观念的深切转变。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逐名利,丧失了对精 神生活的苛求,导致其道德思想模糊与自律能力降低。此外,高校 专业人才的扩招,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位和职业发展空间成反比, 这对大学生就业也强调更高的素质和演进要求,当心理已经成熟的 大学生不堪重负之时,便有也许采取极端形式来寻找解脱。
从本质 上讲,其心理问题是缺少对自我、对社会的恰当认识,缺乏对生命 应有的敬畏和生活的信念。 2.3 从体系上看,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定趋 势 首先,学校课程设定的生命教育内容略显单一。教书有余,育 人不足,高校侧重关注生命社会价值,把教育目标定位为满足社会 经济发展的必须。在学科建设跟专业修改方面完全以社会应该为导 向,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学生心理素质和生命观念的培育。高等 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必定具备推动经济政治发展及服务 社会的功能,但这些功能不是教育的本质,而是教育结果的衍生。 [8]教育应以人为本,引导师生树立生命责任观念,提高人们保护 生命的素养,这是学校教育当务之急。 其次,高等教育重知识教授而轻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发展。受传 统应试教育的考量,大学教育仍是以常识内容跟技能水平传
但你怎么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