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肴之战_肴之战知识点_肴之战 中吾子的意思

2017-01-25 08:2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肴之战肴之战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六、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八、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十、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表示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十二、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四、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因坐法华西亭

十五、与

作虚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 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六、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