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解决方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方式及应用

2020-12-05 22:1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课例研究范文_课例研究范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及应用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学生协作的关注课程课堂的学生培训活动,是一种以典型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表现形式、以改进老师课堂教学品质为核心的螺旋上升式教学研究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打造更多优秀课例,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对国内外课例研究状况的评述,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方式,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素质,为成为优秀课例,进而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并发挥其辐射效能提供支持。

● 研究现状

课例研究是中国学生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常态化机制,其特色模式包含三轮小组大会跟一到两次课程学习,全部过程通常应在三周内完成,总时间大概是10~15个小时。日本课例研究方式的关注点是优化学生教学方法课例研究范文,提高教员教学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观念。

通过梳理相关论著,发现当前课例研究主要聚焦在个案剖析和非常研究两个方面,通过预测个案和非常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举措,但对课例研究方式的优化和变革还略显不足。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深化教师网络培训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方式却非常欠缺,从而限制了课例研究的辐射作用跟范围。

● 理论基础

1.变异理论

课例研究范文_课例研究范文

变异理论(Variation Theory)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学Marton教授创立的一种学习理论,是指为了了解某一事物,就要审辨出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属性(本质特性)。课例研究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以变异理论的一个概念框架为指导,假定课例研究总是针对一个研究对象(内容),并且与教师对该对象(内容)的理解有关。具体而言,课例研究的理论假定由三个要素组成:关注研究对象(内容)、采取“知即见”的看法,以及制定在三种类别的变异之上,其中,研究对象(内容)是指在课例研究中探究什么内容,以及课例研究者如何理解它,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在识别出这种变异之后,教师将对教学设计进行微调和优化,以帮助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例研究对象(内容)的关键方面。

2.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往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学习跟知识场域受互动和协同的制约,实现共享学习目标。由于学习团队中个人的智力差别和行为变化,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一种提高学习者参与度,促进知识共享和再生的有效学习方法,协作学习可以用各类技术来支持。

● 模式构建

1.核心内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方式,以变异理论跟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理论指导—名师引领—协作打磨—集体反思”为主线,开展“三轮备课两轮打磨一轮授课”的课例研究活动。

2.主题选择

课例研究范文_课例研究范文

根据变异理论,课例研究主题选择应加强学生对研究对象(内容)的认知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设计,要致力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此外,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需要依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详细规定。

3.过程方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方式借助网络研修平台、智课系统及智能录播教室等信息技术研修环境,借助课堂行为剖析工具、研修APP、论坛、磨课工具等信息技术研修工具,按照制定计划→第一次备课→第一次研讨→第二次备课→授课观课→评课议课→第三次备课→课例研究总结等方法加强活动。根据课例研究的需求跟目标不同,教研员可以自行调整课例研究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4.效果评价

本研究中的课例研究效果评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教学探讨工具对主讲老师的教学实录进行可视化分析,重点关注T(教师)行为(板书、讲授、师生互动、巡视)和S(学生)行为(读写、举手、听讲、生生互动、应答),计算师生行为转化率,从而判断该节课老师的课堂模式。同时,通过平台建模的方式统计单个学生个体行为与整体行为的匹配度,基于数据绘制学生参与散点图和教学表现曲线,直观感受教学过程中学员参加情况。

5.应用案例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17版)第六单元第13课,整篇课文洋溢着纯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跟经验有限,所以“感受情境美、动词美”是本节课的课堂难点。下面对以“如何帮助教师感受情境美跟动词美——以《荷叶圆圆》为例”为主题的为期4周的课例研究活动进行分析。

课例研究范文_课例研究范文

⑴制订计划。通过在线系统建立《荷叶圆圆》课例研究团队,制订课例研究计划。

⑵第一次备课。团队教师进行第一次在线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1.0,并进行线上归档。

⑶第一次研讨。团队教师进行第一次在线研讨,明确要通过影像资源向学生展示荷塘、荷叶和莲花的美,构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让学员从直观上展现作者对荷叶的歌颂之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中关于荷叶的几处比喻句。

⑷第二次备课。团队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2.0,并进行线上归档;同时,团队教师一致推选张老师作为讲师教师进行培训。

⑸授课观课。主讲教师张老师在智能录播教室进行培训,部分学生进行现场观课,部分学生进行在线观课,所有学生同时在线填写观课量表。

⑹评课议课。张老师授课结束后,全体学生在实时生成的教学探讨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讲课议课。①师生行为数据。从教学S-T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教学上教师行为分布为读写(19.03%)、举手(3.49%)、听讲(70.04%)、生生互动(3.95%)和应答(3.49%),而学生行为分布为板书(0.47%)、讲授(26.46%)、师生互動(0.24%)和巡视(72.83%)。②教学方式。基于学生数据生成的教学RT-CH分析报告说明了张老师的这一节课属于“混合型”课堂,教师行为占有率为56.72%,学生行为占有率为43.28%,行为转换率为13.43%。③学生参加度。各时段学生参加度的散点图展现了这一节课全体师生参加的状况。④课堂表现一致性。在课堂的前半段,曲线走高,说明学生课堂行为较一致,如齐读、齐写等等、在教学的后半段,学生课堂行为较离散,发生了个体举手,个体回答疑问等行为。

⑺第三次备课。根据评课议课结果课例研究范文,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3.0,并进行线上归档。

课例研究范文_课例研究范文

⑻课例研究总结。本次课例研究活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感受情境美跟动词美——以《荷叶圆圆》为例”这一主题,开展了学习分析技术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三轮备课两轮打磨一轮授课”。在观课和观摩过程中,课例研究队伍学生的课堂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跟教学反思能力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 结语

本研究建立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方式,以变异理论跟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课堂教学实践为探究主题来源,致力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经验跟能力及实际应该,重视学生对研究对象(内容)的认知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课堂。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工具,注重学生团队协同,进行教学设计打磨和集体反思,关注研修数据预测、实时交流观摩及培训效果评价,解决了特色线下课例研究受时空限制的瓶颈,提高了课例研究强度,在必定程度上缓和了学生研修的“工学矛盾”。但是,该研究方式也一直存在如下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参加课例研究的全过程,教师对课程的探究、数据的搜集及对学员学习的启示不够熟悉,教师缺乏资源跟机会开发教学内容知识等。

推進我国课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策略:第一,研究者和一线教学人员应联手加强课例研究方式设计的行动研究,逐步改进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方式,在线上举行主题发布、备课研讨、观课议课及课堂反思等过程性活动,汇聚和分享资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参与课例研究;第二,研究者应关注怎么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课例研究环境,记录海量的培训数据,为学生个性化研修提供精准服务;第三,课例研究组织者应为经常示范课例的主题负责,寻找典型教学内容,制订适用于教师混合式研修的课例研究活动方案;第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设计出非常科学的教学观察量表和优秀课例考核量表,评价老师的讲课效果跟推广优秀课例,为广大学生加强课例研究提供基本模板、工具和实例等;第五,管理者应该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课例研究的积极性,增强课例研究的普适性。

教育学研究文集西南大学期刊社

¥62.4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