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九一八事件后_何谓事件类材料写作_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序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队,但中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过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材料一九一八事件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材料一九一八事件后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的殖民地。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
1.中国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揭露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以打击”的号召。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力量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2.东北人民: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族人士和内部爱国力量:
(1)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国民释放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权利,对抗日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
(2)1933年春,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激战收复多伦,把日本赶出了察哈尔省。但是以“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宣告失败
(3)1933年11月,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最后失败。
4.为代表的南京国民:
(1)向国联申诉日本侵略的行径。
(2)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撤退,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继续执行“围剿”中国党的政策。并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活动。
(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抗日民族运动就此兴起。
4.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英美与日本直接的矛盾。
但这些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