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
当前我国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乃以人为本。大学教育也应以人为本,以生命教育为契机,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旨在提高学校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命教育发展概述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关注个人及对方的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包括了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高。参考英美国家30余年生命教育相关经验,可为我国举办生命教育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其教育内容多以理学、生物学知识为导向,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与无生命物之间的差别和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并且死亡的过程,形成带有传统的“死亡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消除失去父母的伤心,重新投入生活。德国的生命教育也多跟对死亡的思维联系在一起,帮助青少年从文学、医学、宗教学等视角探讨死亡问题。纵观西方初期生命教育,其课程制度以成人青少年对死亡的了解为基础内容,旨在鼓励青少年由死知生,得到必要的感情援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了解生命的良知,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二)随着生命教育的演进,引入社会文化角度作为其重要趋势。社会文化角度的“社会”方面包含权利、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群体心理原因。“文化”方面指的是将某些文化类型中共有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想法、价值观、信念、行为),这些认知和行为模式将这些文化与另一种乃至其他文化区别开来。结合社会文化角度的价值特性,运用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教育方式,并借助专题教育讨论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念问题,关爱学生、关注生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合理规划人生,有效推动人生价值。以此生命教育推动了只是局限在死亡教育的冲破,进入非常广阔的空间。
二、论述我国生命教育状况及探讨
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均强调,当前我国的教育忽略了人是教育更根本的着眼点,而以人为本却恰恰是教育最初的本质所在。随后,中国的教育研究渐渐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举办,主要是借助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参加及课程设定的方式来推动的,其更基本的形式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多建立于中小学期间,主要对于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发生的苦恼、焦躁等心理困惑,防止校园攻击事故跟各种意外事故。这种以专题或独立课程为主要方式的生命教育,尚未产生系统的生命教育制度,当中学生进入学校阶段,其对生命的感知造成新的苦恼和意愿,亟待解答。如何加强学校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大学的生命教育大多停留在“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能操作性和延续性,多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去,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针对性,形式单调,内容繁杂,大学生的接受度不高,缺乏教育成效。同时在学校阶段,校家联系弱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跟获得心灵支持的主要来源,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制度跟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学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三、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探讨
(一)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急剧激烈,高校也随之堕入功利主义的泥淖,在教育教学方面一味强调专业技能的宣扬,对教师的精神生活跟灵魂发展的关注不断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大学生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也遭遇狭隘和对物质无理性的苛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信仰支持,确保大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着手,让教育充满生命关爱。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者,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单纯专业技能教育的理念,强化和学生分享对生命的感情跟诠释,透过课堂进行人生经验的交流与人格的陶冶,加强引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跟灵魂发展。不同专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状况,开设适合本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员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从校园软环境入手,孕育良好的美育气氛。生命教育不仅依靠课堂教学,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实际感受,增强实践性。生命教育理应纳入校园文化的建设范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文化等活动,积极构建生命教育的整体氛围,在课堂教育中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促进其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初入大学的心理评估,到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增强,再到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生计教育等等,都是高校提升生命教育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应尝试在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拓展,促进大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自己值这个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