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式:用 Roam Research 备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师备课来说,这句话也成立。
为了使学生无法更好地吸收知识,授课的内容跟方法就得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备课这事儿,是不能偷懒的。在应对每一届学生的之后,都得不断调整。
痛点
《我爱我家》里面,傅明老人看到自己对电脑的需求,说要把一家人犯的出错都记下去,等到批评教育的之后,可以开启电脑信手拈来。从而导致想指责晚辈,却想不起来具体例子的苦恼。
这其实是个戏剧上面的情节,但是仍有现实的含义。就是我们想要论证某个看法的之后,例子并不一定是现成的。
老师讲课也是一样。在现场,你看到学生针对某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强行打个比方,来帮助他。结果搜肠刮肚,就是找不起来合适的比方。有的之后类比的结果,是学生非常茫然。
分析
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老师备课的之后,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上下文」的错位。
你积累内容的之后,可能并不需要这些内容。等到你必须使用这种内容的之后,却根本找不到它们。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张网络紧密连结,让你可以借助上下文有效联想到他们。它们是零星的,满地都是,你慢慢找好了。运气好的话,总会效率低下地最后找到。
而你打算讲义和幻灯的之后,面对的也是一篇文稿,或者一份 PPT,之前课程讲解中遭遇的困惑,自己的探讨之类,全都不在这里。你想要透过幻灯上的寥寥数语,试图回想起来学生后来的反馈。这任务难度确实有点儿太高了。
所以,看似讲课的之后,教师也是相当淡定地拿着一个 U 盘拷个 PPT,然后就侃侃而谈。实则这背后,应该是一套系统在发挥功用。包括但不限于:
尝试
从教这些年里,我也曾尝试过用不少工具来完成备课中的上述任务,但效果总是不大好。这里所谓的效果不好,并不是指那些工具原本不好用。按照 UNIX 系统的设计模式。每个应用,应该在某个方向上做到极致,然后把不同的应用配合起来, 形成 1+1>2 的效果。
从道理上讲,这没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不容易实现。因为工具的切换,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当你完成某个任务,需要连续通过若干个工具配合时,成本虽然很大。
例如后一个工具不必定支持前一个工具的导出内容,那经常因而配合无从谈起。这直接造成了,我虽然就是想轻松写文章跟备课,却把格式的转化和自动化脚本钻研得颇为深入。这算是收获了一种副产品吧,不过代价实在很高了。而即使通过 Markdown 这样的通用格式,把软件间配合能力打通。你永远有也许由于必须开启额外的工具而形成怠惰,结果该干的事情,被拖延,或者干脆忽略。
诸如此类的困惑,都会使你无所适从。能深入钻出来重新弄明白来龙去脉的状况最少见。即便做了,成本只是比较高的。
问题真的无解吗?
不。因为 Roam Research 出现了。
新方法:用 Roam Research 备课
Roam Research 的主要特征,我在《Roam Reserach 到底好在哪儿?》一文中,已经为你介绍过了。咱们简单归纳一下要点:
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些特性可以如何帮助你最轻松高效地完成备课任务。
资料收集与整理
首先是资料的采集。
Roam Research 支持 Markdown 与 JSON 格式数据的导出。因此许多第三方平台都可手动导出到 Roam Research ,并且保持同步。
例如我很常用的 Readwise:
Readwise 支持的导入内容渠道十分多。至今为止,我也没能开发使用全部的用途。但是对我来说,这些早已足够用了。
在 Kindle 电子书、Instapaper、Pocket、Medium,甚至是网站里面做标注(利用 Hypothes.is),Readwise 都可以把他们同步汇入至我的 Roam Research 里面。
而且汇入的每一则高亮以及笔记,都有完整的元数据信息。例如收集渠道、原始网址、获取时间、资源类别等等。
由于信息的完整性,你整理出来就可以非常轻松,按照 Tiago Forte 提出的「渐进式总结」方法,可以从中抽取重点,添加标记,并且可以运用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将其与笔记盒上面已有内容完善关联。
这里我圈画出 zettelkasten 这个词汇,然后这则笔记就立刻与 8 月 3 日的一则笔记当中的语句建立了链接。这可以算成是一种惊喜的意外看到(serendipity)。
实话实说,尽管才过去一个多月,我终于完全忘掉了当时自己写过这种一段话了。
想想看,如果你平常累积资料无法这么被钩沉和看到,是不是很可提高你记录内容的需求?并且提高效益呢?
文稿撰写
在 Roam Research 里面,你可以直接用 Markdown 的方法写作文稿。粗体、代码、公式、链接的支持一应俱全。
你虽然可以插图,还可以插入动图,都是所见所得,实时预览。左右分栏的方法,使得你在写作的之后,可以直接参考相关的素材。因此,撰写书稿这件事情,你根本就无须去寻找其它的编辑器。
而且,因为 Roam Research 是基于 Web 的软件,所以你反而可以在 iPad 甚至是 iPhone 上面来写作。
在通常的编辑器中,如果你必须插入笔记中的内容,使用的通常都是复制粘贴的方法。这样的益处,是或许由于后续的更改,导致两处内容不同步。你还必须自动去升级,以保持一致。
但是在 Roam Research 里面,这完全不是问题。因为你可以把素材笔记上面的词句直接用链接形式引用至当前文稿中。如果你修改素材内容,那么文稿里面的内容也会同步升级。
下面这个动图给你展现了怎样把某份材料的链接以及是内容嵌入摆放,然后运用大纲工具的特征,方便排布。
至于大纲,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因为 Roam Research 本身就是基于大纲的。
幻灯片制作
对于幻灯片的制作,你或许可以在大纲制定以后,在 Prezi、Powerpoint 或者 Keynote 里面操作。但是,这只是需要。
因为你有了大纲,下面有文字、图片和视频链接,那么实际上幻灯的内容早已齐全了。再动手做个幻灯,将来升级的之后还得查找对应的位置,这是最繁琐的。为什么不使大纲自己生成好看的幻灯呢?
这听上去好像过于美好,但是实现出来十分简单。因为 Roam Research 里面的内容,本来就早已是大纲 + Markdown。而我当时为你介绍过的《如何用 Markdown 做幻灯?》,刚好就可以用你的大纲成为输入,直接生成漂亮的 Reveal.js 幻灯。
当然,如果经常都必须导出 Markdown,然后命令行进行转换幻灯的操作,还是非常麻烦的。
好在,我们可以运用自动化应用。例如在 macOS 上面备课笔记模板,Keyboard Maestro 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取。我编制了一个脚本,可以用简短的 3 个动作,就替你完成从 Roam Research 大纲到 Reveal.js 演示的全部操作。
执行的效果嘛,就是这个样子的:
反馈记录
在《MOOC教学,什么更重要?》一文中,我当时为你具体讲解过,学生取得实时反馈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学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必须取得反馈,才能进步的。这才是「教学相长」的应有之意。
然而反馈这个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教师上课可以拿着个笔记本,把重要的内容跟问题随时记录。教师则必须经常维持聚精会神的状况,应对接续下来的内容。
下课之后,如果能够记得起来遇到的难题,就早已难能可贵了。关键是还得迅速记录,并且无法放到适合的位置,以便日后能够想起来。
这个过程里,如果行动是帮忙琐碎的,那么你原来很难坚持。毕竟备课笔记模板,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像我这么的懒人。我必须确保,当我记录的之后,相关的上下文可以信手拈来。我记录下的东西,将来无法便利查询获得。
从前,这个事情似乎并不容易。因为反馈记录是孤立的,跟其它材料是缺少联系的。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有了 Roam Research 中便于的双向链接功能,你可以在记录的之后更加便捷地链接到另外的页面,甚至是一个组块(段落),这样你记录得越多,新记录内容也就更容易调用现成的内容,行动的门槛显著增加。
我把每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用一个新的页面作为索引。在经常课的幻灯链接后面,紧接着放上「课后记录」。而且运用链接,直接把应该改进的地方标示出来。
这是我这学期《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一节课后的记录内容:
从图中,你可以看见,这开学第一课,原本可能如此狼狈。Reveal.js 幻灯无法正常本地播放,教室机器又没有联网,而且病毒还把我的优盘数据都帮弄没了。
可是我为什么特别明智地带着一台刚好同步了数据笔记本电脑去了宿舍呢?
项目管理
因为在我的课前打算模板中,有个任务列表,是这种的:
我以前不可能自己记住这么多琐碎的事项。但是没关系, Roam Research 的任务管理功能都可给我记住。每完成一项就挑勾,那么许多也许发生的弊端就被瓦解于无形了。
这里,是我第二课课前打算部分完成后的效果:
这里的链接,都是可以直达大纲形式幻灯的详细对应位置的,找出来十分方便。
而且 Roam Research 的双向链接,使你可以在上面浏览和设置幻灯源文件(大纲模式)的过程中,看到引用次数标记。
点击就可以见到与之相关的课前打算甚至课后回顾上下文,使得你马上就知道里面该怎么更好地迭代修改。
而且在索引页面上选取对应的标记,就可以只显示未完成的任务。这样就可以使你最轻松地聚焦,降低焦虑感。
当然,如果你宁愿的话,也可以只看已完成的任务。总结经验,顺便增加一些成就感。
小结
以上是我使用 Roam Research 进行备课的心得。
简单回顾一下, Roam Research 可以一站式帮助我们完成下面备课中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文稿撰写、大纲设计、幻灯制作、反馈记录跟项目管控任务。
我把上述经验,分享给相同热爱教学工作的你。希望对你的备课效率提高,能有一些帮助。
顺祝节日快乐!
和我家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