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封面文章】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中国投资(2)

2022-05-02 02:2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恒华学院的创办和发展是“基建+职教”模式在非洲的典型运用。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在非洲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相关项目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工人用工需求,非洲国家政府往往也会在执行条件中加入当地工人用工比例要求,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就业。在当地有资质工人供应不足的背景下,这种集中出现的高质量用工需求能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产生提供原生动力。一些非洲国家政府甚至会将培训要求写入合同,作为项目的附带条件。恒华科技开展的电力技术人员培训,最初正是应该国劳动发展局的要求而实施的。这些培训合同和需求,往往能为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初创时期的“第一桶金”。

然而,当基建项目执行完毕,与其相匹配建立的职业技术学校不得不面对办学的可持续性问题,具体可以分为学员就业通道的可持续性与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在解决学员就业通道的可持续性方面,恒华学院采取了两个主要办法。一是将培训重点从项目建设人才拓展至项目维护人才,以培养服务于“电网全生命周期”的人才为指向。这样既能为建成项目的健康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又能为学校学员的持续就业提供渠道。二是实现培训科目的多元化,增强毕业人才的行业适用性。为此,恒华学院根据当地用工需求,开设了重型机械操作、测绘、运输、计算机乃至无人机操作等培训课程。这些举措收到了良好成效,一些课程在当地市场具有开创性,恒华学院甚至还帮助卢旺达政府建立了第一套重型机械培训标准。

在解决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方面,尽管学校会收取一定的学费,但恒华学院深知如果把财务可持续性的希望寄托在普遍贫困的当地学生身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恒华学院努力将自身的职教培训课程与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相对接,从国际援助中汲取教育经费。在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恒华学院成功地与卢旺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委员会(Rwanda TVET Board (RTB))签订合同,由卢旺达官方定期选送学员并支付学费,到恒华学院进行学习。此外,恒华学院还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经济教育学院(Bildungswerk der Baden-Württembergischen Wirtschaft e.V.)开展了培训援助合作。该项目资助来自德国政府,由德方学院委托恒华为当地培训青年学员,以作为德国对卢旺达教育援助的成果之一。由于积极利用国际援助资金项目,恒华学院的财务收支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在尼日尔,由张娜女士历经多年心血创办的汇才学院,则从家国情怀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诠释了在非开办职业教育学院的重要意义。汇才学院创立于2015年,其最初教学内容为汉语和中国文化,是尼日利亚第一个汉语培训中心。2019-2020年期间,汇才学院正式向尼日尔高等教育部申请开办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并获得本科办学资质。转型后的汇才学院依托尼日尔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开设石油天然气运输、化学工程、电子商务等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尼日尔的油气项目提供优质技术员工。

汇才学院的发展模式,遵循了典型的“中文+职业教育”路径。近年来,在无数国际汉语教育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宝贵平台,海外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非合作2035愿景》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非的中文及中国文化教学,必须考虑向更深刻、更富有社会经济效益的模式演进。在中文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二者相互结合促进,既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拓展深化中文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是一个各方满意的优化方案。

深度开展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张娜女士多年持之以恒的办学,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尊重,而张娜女士也利用教学课堂、受邀出席当地活动、举办讲座的机会,介绍中国文化,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实现民心相通。

结语:职教出海赴非办学,还需政策保驾领航

当前,一些院校、企业和个人已经对在非办学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和探索,除了本文所介绍的恒华学院与汇才学院,还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的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非北联学院合作创办的南非大禹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的穆桑泽国际学院等典型案例。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由天津市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鲁班工坊”已经作为我国新一代海外职业教育品牌在国际推广,至今已成功在非洲落地十余个。然而,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离不开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民营教育集团出海赴非办学还处于较为滞后和迟疑的状态,这需要国家运用合理政策积极引导,解决困难,消除障碍。具体体现在:

一、加强政策引领,鼓励民营教育企业赴非洲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推广和优化“基建+职教”“中文+职教”等模式,将职教培训纳入双边基建合作框架、援助框架和人文交流框架。

二、增强顶层设计,优化管理体系,由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海外职业教育合作事务,增强部际协调,整合教育、外交、商务、文化等多部、多口资源。

三、梳理行业规范,建立海外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职业资格认定、办学资格认定、招生规范、教学内容规范、证书和学位颁发和认定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四、强化双边协调与合作,深入了解非洲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需求,引导和建议非洲国家增强职教投入和支撑,在联合办学程序、资质和证书互认、国际援助资金分配和使用方面达成共识。

总之,以多种形式开展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是一件对中非双方有利,效应积极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巩固现有优势,补足当前短板。而引导民营教育企业赴非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海外办学就是主要短板之一。在明确当前态势,了解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只要以适当政策扫除障碍和困难,调动民企赴非办学的积极性,相信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在后疫情时代定能迎来快速优质发展的春天。

编辑 | 李雅温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2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