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育人有道·课程育人|如何上一堂有“知”有味思政课

2022-04-23 00:5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花梨先生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谈谈如何上好一门思政课,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让理论入心更见行。

汪斌锋,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马学科博士论文登峰计划获得者,上海市马学科中青年拔尖人才。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等奖。

汪斌锋:让思政课插上想象的翅膀

思政课是要有想象力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有思想,一堂没有“思想惊喜”的课是乏味的。基于思想讲政治,才能让政治放矢有的。所谓“政治理论课”,理论是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是政治思想。只有思想的深度才能观瞻政治的高度、穿透理论的厚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是前提,政治是要义,理论是核心。三者都需要丰富的知识想象力,在我看来,一门激发不了知识想象和思想惊喜的课是很难产生较好育人效果的。

我认为的想象力,就是要引发思想驰骋于知识海洋,让已有的知识、价值在广阔的理论海洋中去激荡碰撞,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重构自身的价值认知。所谓给思政课增添想象力,是因为思政课不只是4+1门课,或者4+1+N门课,而因其本身就是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是一门充满了知识想象的课,需要借助想象力展开教学。思政课的课堂应该是“海阔天空”,应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度,而不是“按图(PPT)索骥”的亦步亦趋。

思政课的想象力首先基于学科的想象力。初看下来,思政课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思政课绝不是一门简单的课,而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一门充满了不同学科体系、学科知识、学科想象力的课。对于这样一门课,需要把多学科的知识点链接起来,基于各学科学理进行知识阐释,这才可能是引发想象和思考的思政课。

思政课的想象力其次基于现实的想象力。思政课传授的不只是书本知识,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思政课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具有很强现实观照的课程,仅凭理论的想象力是不够的,尤其是面对当今的青年学生,他们不再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现实的世界早已为他们开了许多扇窗。虽没有置身现实社会,但早已洞察世事,他们的现实感极强,对新事物的观察和把握也独到,面对现实是他们的最大特点,思政课如果不能面对现实,尤其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现实难题,这样的思政课是固步自封的。现实世界具有如此宽阔的想象空间,思政课也必须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并积极回应这样的现实世界。

思政课的想象力再次基于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时代本身也是充满想象力的。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互联网等渠道已经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这种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是恢弘壮阔的,通过互联网把世界拉到眼前的能力是这一代青年人特有的。没有什么不敢想,不能想,已成为他们的青春宣言。面对一群充满了想象力的学生,我们既需要满足其思考的特点,也需要不断引导他们的想象。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也富有想象力,我们的课堂也应当有想象力,我们的课程也必须有想象力。

思政课是一门“大”课,一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课程,是需要丰厚的相关学科知识积累、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和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才能上好的课。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按图(PPT)索骥的说教之上。对此,基于我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上的一些体会,也结合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备课随想,写下一些有关思政课育人的思考。

卢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曾获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二届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市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

卢杨:思政课教师应该亲和有力量

“老师很耐心很细心很强大很有力量!”

“卢女神的课百听不厌!”

“您是我见过的最喜欢也是最好的‘毛概’课老师!”

……

这些都来自于同学们对于卢杨老师的教学评价。

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亲和的、有力量的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亲和力,如果“板起面孔”的话,再科学的知识、再完美的理论、再深刻的思想也无法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所以,我上课总是面带微笑。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课程定位是:学生能通过课堂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它能给人以乐观的精神、能增加人的智慧、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能鼓励人前行、能帮助人明辨善恶是非……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正能量”!按学生们的话说:“上完卢老师的课,让我有种使命感!”

如何把理论的魅力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需要思政课教师多动脑筋。在我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使教学内容与教材、时代发展、课程特点同步,也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实际同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要耐心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多给他们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给予理性的分析和引导,从而使同学们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与让思政课课堂充满活力分不开。一定要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积极的互动。我的经验就是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听,老师多回应,多引导。只有学生愿意开口、愿意表达,老师才能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学生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进行言传身教。

“用理论的自信激励人;用理论的魅力感染人;用理论的智慧启迪人;用理论的成果鼓舞人。”——这就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

李秋祺,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加拿大UBC大学访问学者。曾获省部级课题两项,发表A&HCI论文一篇毛概教案模板,CSSCI论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国务院“中国智库网”等全文转载。

李秋祺:思政课也是人生第一课,让学生成为理性信仰者

对于思政课而言,最终的教学目标在于“世界观”的树立,而非传授工具性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无需赘言。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世界观”怎么教?开学第一节课,我往往会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如何判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零零后”是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群体,他们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搜集方法,花许多时间在各类视频平台、兴趣论坛上。在这个客观环境下,老师的信息占有量并不绝对高于学生。因此,在开学第一课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挑明,“我们将在这里共同度过一个学期的时间,不是为了让你知道一些你本来可以上网查到的知识,而是帮助你掌握一种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思想工具,即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那些判断是非对错的逻辑和方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一个理性、清醒、正直的人可能是更具挑战性的。如果你将接触到的信息照单全收,就会被许多貌似正确又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带着走。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回到前互联网时代,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培养起理性思考的习惯,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那些可靠的观点。

那么,培养起理性思考的习惯,人生就会一帆风顺吗?在课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种功利的心态——只有对自己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教自己如何“成功”的知识才更值得去学。这便需要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面对挫折,我们该怎么办?”

此时,学生就会展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乐观和积极,“遇到挫折睡一觉就好了”“跟朋友出去玩一天就好了”。但是,假如你努力很多次都不成功呢?假如你年复一年做一件事,却还是不如别人做得好呢?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需要的就不仅是乐观,还有对过去环境和行为的反思。反思有很多种,正确的反思才能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原理恰恰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反思的钥匙。

比如,讲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时,恰逢樱花盛开的春季。于是,我将校园里最美的一棵樱花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樱花之美,在于风吹过来时花瓣片片掉落的瞬间。风吹花落,是必然现象,但是每一片花瓣又受到各种偶然性的影响,有自己下落的轨迹和方向。理论上来说,所有的专业知识都在教我们如何必然达到某个目标、如何规避偶然性,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反而是许许多多的偶然性造就了我们自身,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在第一课的结尾,我会跟学生说,“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如果你突然记起我们的课堂,发现课上学到的理性思维方法帮助你解决了生活的难题,那我的教学就成功了。”大学是学生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如开学第一课对于整个学期提纲挈领的作用一样,思政课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第一课呢?在这双重意义的“第一课”上,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是一个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能够为自己生活设立正确航线的人,是在看不到希望时依然能够默默努力的人。一言以蔽之毛概教案模板,是一个理性的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