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新 李国丽 │ 能力评价四层次模型的构建(2)
与认知分类相比,情感目标的概念和表述更不易把握,比如价值复合体就很难定义或度量。情感目标的设立和应用比较困难,究其根本是因为情感性反应具有抽象性和内隐性,不易找到外显标准。但从教育目标的能力视角分析,刻画情感领域的教学效果,还必须走向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不把隐性目标显性化,就很难形成共识,设计出实用有效的评价标准。
2. 3动作领域的能力评价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是如实验课、体育课与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该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哈罗于1972年、辛普森于1972年和基布勒于1981年分别提出的理论[10]。其中,辛普森的理论应用范围较广,包括7个类别:感知,觉察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了解与动作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在心理、身体和情感上为特定行动作准备;指导下的反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试错,实现特定行为;机械动作,将特定、简单的行为反应形成习惯,具有一定的熟练度;复杂的外显反应,迅速、熟练实现复杂的动作和行为,稳定精确、协调连贯;适应,调整动作模式以适应新情境;创新,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新情境。
在辛普森的分类中,从指导下的反应,到简单、复杂的反应,再到适应性、创新性的动作,都体现了动作技能逐渐提升的逻辑过程。但感知和准备,都不构成独立、完整的动作技能,而且也是后面技能的构成部分,这就带来分类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2. 4多领域综合的能力评价
加涅基于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在理论意义上是一致的。按照其1985年的理论版本[11],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包含5类,分别为言语知识、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霍恩斯坦的分类包括4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和行为,每个领域又包含5个目标。两个体系都力图对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进行整合。
2.5传统能力评价标准的主要问题
基于布鲁姆理念的目标分类,把能力、情感和动作技能分为不同的领域。领域不同,目标也不同。这虽然充分揭示了领域的特殊性,但也忽视了不同领域的共性和彼此的关联。加涅把认知、情感和态度列入一个体系,强调了三者的整体性,但没有就其联系进一步阐述。加涅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并且与反映认知过程的智力技能并列起来,给分类标准带来明显的混乱。而布鲁姆把认知过程与知识内容分开,逻辑上更有合理性。加涅认为符号的运用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类型,体现了教育的实质意义。相应的,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加涅的分类较辛普森的分类要简单和粗略很多,对一线教学的指导性更弱。
与加涅一样,霍恩斯坦也看到教育是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学习,情感体验、认知活动、价值评价和技能操作常常是同时发生的。为避免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彼此割裂,他特意设立了行为领域对三者进行综合。但行为领域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相应目标的简单合并,缺乏实质性的深度融合,就综合而言显得有名无实。另外,与布鲁姆与加涅不同,霍恩斯坦把知识彻底排除在教育目标之外。
3能力评价的四层次模型
对教育目标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布鲁姆、加涅等人的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这些分类都有各自的逻辑,有共同之处,但彼此的差异和冲突也很大。这说明知识、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真正得以明确,无法达成共识。
3.1能力评价的新模型
现有的教学目标分类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体现心理学对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刻画。心理活动涉及两个核心概念:知识表征和加工过程。知识表征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加工过程是对表征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活动,如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等。人类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丰富多样,其分类也十分复杂。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动作技能、态度、情感的分类是对人类知识基本类型的划分,但具体科目、章节的学习内容常常涉及各种知识类型的复杂综合。把学习内容分解为程序性、描述性等知识类型,不仅一般教师,连专家都很难做到。布鲁姆把知识作为目标,与认知过程分立;加涅把知识分成两部分,与认知过程并列;而霍恩斯坦完全舍弃知识目标。三者间的巨大分歧,说明把知识纳入教学目标体系缺乏理论依据,存在根本错误。
如果所有领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要体现在行为上,都要让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可靠地产生特定行为去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就应该去关注运用知识的行为。因为问题不同,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具体的行为差别就非常大,所以能力目标也不应该去刻画具体的行为,而应该注重知识运用行为的一般特性,构造分类体系,为能力分层提供清晰、合理的标准。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修订了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用于描述能力发展的4个层次,即复制、理解、运用、创造,称为能力评价的四层次模型。
(1)复制(Reproduce):能对教师讲授或呈现的内容进行复述或通过模仿再现教师的行为。复制以人的记忆能力为基础。复制,对应布鲁姆分类中的记忆,但记忆含义复杂,而复制的行为指向性非常明确,更为准确。
(2)理解(Understand):能把握学习材料的意义,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布鲁姆用转述、转换、解释、举例等来刻画理解,这些表述可以参考,但不必局限于此。人类的知识非常复杂,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复杂,很难用有限的操作来完全界定什么是理解。
(3)运用(Apply):能把学习到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新情境、新问题需要与学习过的情境和问题有一定的区别。对基本相同情境的问题解决,更可能是基于记忆的复制,而不是运用。运用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习得的行为迁移到新的情境。
(4)创造(Create):创造是运用的高级阶段。当习得行为的迁移较大时,即新的情境和问题与学习过的情境和问题区别比较显著时,运用就达到了创造的水平。
3. 2四层次能力评价模型的特点
四层次能力评价模型以结果为导向,4个水平都以动词表述,表明通过某种行为实现某种结果。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完全依据行为,非常彻底地贯彻了能力的行为性原则。布鲁姆的分析和评价目标不再保留,因为它们针对的是认知过程。四层次理论把学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行为去评价,关注完整行为的结果,不评价局部行为,这体现了霍恩斯坦强调的行为的整体性。比如,是否达到复制水平是看能否完整复制整个行为,理解、运用、创新也是如此。
能力评价关注最后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策略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能力评价的研究对象。4个水平中,复制是理解的基础,可以视为最基本的理解,需要记忆新内容,支撑随后的理解和运用过程。创造可以视为更高级别的运用。这样,4个水平的核心是理解与运用。复制和理解更多体现“学”的色彩,而运用与创造更多体现“用”的色彩。四层次模型旨在回应现实需求、解决具体问题,清晰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四层次模型不直接涉及知识,而让知识体现在各个层次的行为中,无论是复制、理解,还是运用、创造,都涉及到知识的使用和加工。知识的定位是学习内容,其范围和难度由专业教师把握大学体育教案模板,四层次模型只提供一般性的框架。比如,以下的框架可以被运用到广泛的情景中:用正确的方法解题(复制),能表述解题思路(理解),能解决有一定变形的相关问题(运用),用这个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把学习内容分离出去,能力层次的分类标准变得简明、清晰、易用、普适性强。从复制、理解、运用到创造,都是在同样的能力维度上逐步提升的过程,体现一个连续而统一的整体活动,最终指向问题解决。
3. 3 四层次能力评价模型的一般性
四层次能力评价模型是对布鲁姆认知分类体系的调整,适用于认知领域并不意外,但这个模型也适用于动作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领域。
比如,辛普森分类是动作技能领域最清晰、完整的分类理论,其前3个目标包括知觉、定势和指导下的反应,指学习者能觉察动作的形态和性质,做好准备,并在教师指导或自我引导下实施特定行为。这3个目标基本上对应着四层次模型中的复制层次。机制和外显行为两个目标,指学习者能将特定的行为习惯化并执行复杂的动作和行为,对应着四层次模型的运用层次。最后的适应和创作目标,指学习者能够改变动作活动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或创作新的行为及动作,对应四层次模型的创造层次。四层次模型包含了辛普森的分类,而且表述更加简洁明确。辛普森分类缺失了理解层次,反映了过去对体育、艺术等实操类课程的片面认识,以为这些课程只涉及肢体动作,反复训练就可熟练,而没有认识到动作技能背后复杂的认知过程。动作是否标准规范,能否灵活变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动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深刻反思。
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可以以古典音乐欣赏为例说明四层次模型的适用性。教师播放名曲,讲解和分析作品,展示美好的体验。学生在教师鼓励下播放、聆听,这是模仿教师行为的复制层次。学生通过赏析活动认识作品结构、旋律、风格等,有初步的审美体验,能表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这是理解层次。学生能用自己认识和体会到的原则和标准欣赏同类作品,引发自己产生更多的审美体验,这是运用层次。学生可能会比较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自主发现一些不同,或从某些现代音乐中识别古典音乐的一些特点,或用学过的音乐为某个活动配乐,这是创造层次。从复制到创造,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不断提升,态度上更认可,情感上更喜爱,带来了欣赏行为的增加,又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发展出对古典音乐的强烈爱好,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与性格。四层次模型对外显行为的刻画,清楚体现了布鲁姆情感领域的目标,完整涵盖了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和性格化5个类别,但更为清晰明确,易于评价。
4结束语
能力作为一种公认的教育目标,具有对应的特定心理过程,其本质特性可以界定为通过实施特定行为解决特定问题。这一界定切合人们对能力内涵的普遍直觉:能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是教育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是问题解决。人类最基础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认知能力,即感知分类、决策判断、言语思维、行动实施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动作技能,涉及身体控制和动作执行,是人类基础认知能力的天然组成。传统意义的知识学习,其实是记忆、复现知识的行为,也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能力。从行为角度分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都是为了调整人的行为,让人在一定情景下更好地解决问题,都是能力教育。更进一步,品格和素养涉及理性认识、情感态度、意志行动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基于对能力内涵的这一认识,能力目标的界定应该独立于具体的知识领域,着力刻画知识运用行为的一般特性。本研究提出,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可以简化布鲁姆的认知分类体系,由低到高区分出“复制、理解、运用、创造”4个层次,构建一个新模型,为能力评价提供简明、实用的通用标准。
根据四层次模型,从知识技能到品格素养,这些看似差异巨大、本质不同的教育目标,虽面向不同的知识领域,但均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能力的本质特点,也应遵循类似的学习机制和发展路径。作者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在人文社科、理工农医、思政外语、财经法律、实训实操、音乐美术等众多知识领域展示了良好的适用性,充分表明能力培养存在一般性规律,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12-13]。
@小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