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复习课趣“展”化学课堂深度学习(2)
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通过课堂设计和实验活动也是基于从大单元的视角进行整体的设计,那么有限的课堂会因为注入这个学科大概念的思想会变得无限,本节课大单元学科大概念定为合理利用和调控化学变化来造福人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是简单的学习燃烧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够深度学习,达到一个新的认知体验。通过“消防安全我提醒”的环节,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的消防当中来,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活动已经能够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深度内化,那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通过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并且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并渗透生命教育。
04
新授课、复习课趣“展”化学课堂深度学习
新授课、复习课趣“展”化学课堂深度学习
——“南方教研大讲堂”学习感悟
(深圳市罗湖教科院附属学校-朱云敏)
“化”说二氧化碳,深度学习二氧化碳的“来”与“去”
张华老师的课堂可以说是一场“准备充分”的课堂,在课前、课后都有问卷调查,做到对学生的课前诊断和课后检查。课前的检测、问卷能很大程度对学生学情进行研判,对接下来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提供了基础。
由苏格拉底的名言进行复习课引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复习课开始前给予学生明确的问题任务:1、二氧化碳是“谁”?2、二氧化碳从哪里来?3、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解本节复习课中学习重点,学生的复习更加有目的性、针对性。学习问题的前置,能很大程度让学生明确本节复习课的主体内容,也能让学生们在复习课中进行自我检验。
进而通过趣味实验“仙境”引出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复习兴趣。通过宏观现象到微观辨析,了解二氧化碳的微观表示和化学用语,提高了学生们的化学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引入二氧化碳的资料卡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总结的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在此环节中,学生对卡片的学习有非常浓厚地兴趣,组员讨论也非常积极,通过这种多感官协同分析的活动,能极大提高初中生的参与度。
在了解了二氧化碳是“谁”后,课堂进入探索二氧化碳哪里来的环节,浅析二氧化碳的不同来源,进行二氧化碳对生命起源的作用,学生辩证地看待二氧化碳,正确地认识二氧化碳。不仅让学生能对二氧化碳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是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进而通过二氧化碳相关化学式的书写,提高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能力,不同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张老师再通过实验室、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
通过二氧化碳的失衡引出第三环节:二氧化碳到哪里去?提高学生绿色化学的思维,在该环节中引出“碳达峰”、“碳中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二氧化碳的消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检验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了解。随后,进行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提高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随后,进行工业流程探究,“淀粉人工合成”的视频观察,提高学生的视角范围,不断进行拓展。
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紧扣生活,内容层层递进,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很好地让学生复习到相关的重点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二氧化碳并体会到化学之美。
实验探究“掌中火”,实验探析“掌控火”
李孟彬老师通过不同教材版本的深度学习、第七单元教学和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设计出阶梯式、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燃烧和灭火》新授课。
《燃烧和灭火》新授课中,李老师首先通过回顾“燃烧三要素”进行新授课的“预热”,随后,开展“生活大比拼”,利用已有的实验用品,看谁能生的火最快,生的火最旺。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小组进行合作,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不同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生火方式,学生能在不同的生火方式中发现不同的问题、尝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05
深度构建从“知识”到“应用”的高效课堂
深度构建从“知识”到“应用”的高效课堂
福实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余媛
6号下午罗秀蓉老师进行了一节成功的市级示范课“复分解反应的应用”,罗老师的课程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精心设计并整合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习题,串出了一节讲练结合的“高效课堂”。回想和罗老师一起研课的历程,从确定课题到最后展示,几番改动,精进不休,罗老师敬业钻研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团队专家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也让我受益良多。看上去只是一堂四十分钟的展示课,但后面的努力和付出却是成倍级别的,可谓“成如容易却艰辛”。对罗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我有以下感想:
一、教学设计打破常规
在初中阶段,“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不是一节典型的新授课,如何设计,并无定法。一般情况下,老师们会在讲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后就开始讲授物质的共存和转化,然后再到物质的鉴别和除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往往会流于习题化,知识和应用之间存在割裂感,应用和应用之间也没有建立关联,学生学起来直呼”太难了“。如何有效地建立关联,深入本质,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构建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在研课时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经过罗老师的巧妙设计,我们发现这节课打破了常规,罗老师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知识切入点,先后引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判断”、“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共存”三类应用问题。其中蕴含的逻辑线是“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特征现象”——“利用能与物质产生特征现象的试剂鉴别物质”——“不能产生特征现象(发生反应)的物质即可共存”,顺理成章,逻辑清晰,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学生练习的反馈,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非常流畅地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和应用。
二、深度学习促进创新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能发现罗老师推进知识的同时还围绕着“微粒观”统领课程的设计。罗老师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鉴别不同物质的思路在于寻找物质性质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在化学层面来自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鉴别物质的本质即鉴别离子,物质共存的本质即离子共存。结合“离子观“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和应用,这也符合“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进入高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深度学习“的理念还体现在罗老师整合设计了大量的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实验题、探究题等贯穿课程的始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基础题——提升题“的进阶设计,通过试题引出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再通过试题强化学生的应用。试题类型多样,情境丰富,评价多元。借用吴老师点评的话,即本节课充分做到了“五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情境作业化、作业工具化、工具信息化。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2个试题。第一个是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通过这道题罗老师引导学生首先得出鉴别物质的一般思路,再深化到离子检验的方法(即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特征现象),最后还通过物质(离子)间不能结合产生特征现象得出物质共存的原理。一个情境引出了两个应用问题,设计巧妙让人感慨。还有废水厂“变废为宝”的试题,作为课程即将终结的一个问题,不仅把本课的重点“物质的检验和共存”都考查到了,还为下节课学习“物质的转化”做了伏笔,更上升到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科素养滑雪教案模板,体现了罗老师的育人智慧。
三、人机协同提高课堂效率
在人机协同下,教学评一体化的高度融合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罗老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互动批注、全屏共享、投票回答,学生的活动尽在老师掌握之下,及时地反馈也能帮助老师调整教学方式。通过问题驱动、思辨互动、思维工具的可视化和工具化,使得师生互动生动自然,课堂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这是一节“以生为本”、自然生成的课堂。十几道试题的完整解决,也充分说了这节课堂的高效性,可谓说比线下课堂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为我们以后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总之,通过这节让我体会到了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课堂,可以使学习的目标更明确,学习效率更突出,学习效果更有保障,也最终能更好地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备课,研课,磨课,珍惜一次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才能更快的成长。
撰稿:华薇 陈素素 闫静静 朱云敏 余媛
100架P3C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