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_中国29项世界遗产名录_中国48处世界遗产名录(5)

2019-05-23 07: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佛教思想必然给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打上深刻的烙印,使佛教艺术不同于一般世俗艺术.不过,任何艺术体系的产生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们周围的现实世界.起源于古代印度。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作为融入有儒、道哲学内涵的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随着时代的发展,禅宗的理念深入画家之心,禅宗认为:“真如本性是人的自性,人人都有佛性”、“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即心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些理念的影响,使佛教造像从印度形象,改为中国化尼众形象,这些造像艺术在唐以后已慢慢世俗化了。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2)秘鲁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属于板块的消亡 边界。【解析】(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秘鲁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安第斯山脉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三江并流”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N(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 产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

朝鲜历史上相对强大的就只有历史上的高句丽.别的朝代...新罗也好,高丽也罢,乃至后来的朝鲜也罢,都相对文弱,算不得强大.高句丽汉朝时期起于辽东,直到唐朝高宗时代才被灭亡.强盛时期,拥有朝鲜半岛北部、辽东半岛全境和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与隋朝对抗,隋炀帝曾经发兵百万三征高丽而不得果.唐太宗起兵讨伐,高句丽能派出数十万军队抵抗。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废黜高丽王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朝鲜”。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 ( 今吉林集安) ,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或澳门历史古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澳门历史[3]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005年7月15日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

这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因小洋楼多、保存完整、建筑风格多样以及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而著名,总建筑面积超过99万平方米,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尼斯的老城区,这里完好地保留了18世纪以来的各种风格的古老建筑,如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物等。随着文艺复兴而来的是对细节的复杂追求,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艺术的兴起,多种艺术材料的选马赛克择以及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的改变都加速马赛克的衰落,导致欧洲文明在近几个世纪中,无法引发人们对马赛克这一古老艺术的兴趣,马赛克艺术历史一度进入了低迷发展时期,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大画师由于颜料、画技和作画工具等各种因素制约,使其绘画作品难以保存,于是皇室或一些达显贵族命令工匠搜集不同颜色、质感的天然石料,切割打磨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粒子,根据艺术家的一些原画逐一铺贴在墙上,这样就可令大师的画作和一些名画内容得到永恒保存。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正如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申请成功后发表的即时书面讲话指出:「澳门特区从此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名录,意义重大深远。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它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_中国48处世界遗产名录_中国29项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当地时间2006年7月12日上午10时许,正式审议通过了我国申报的“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世界自然遗产。从此,“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标志着该区域范围内的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鸡冠山—九龙沟和天台山4个风景名胜区同时被列为“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保护国际(CI)选定的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博物馆”,这里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独有的珍稀物种。此外,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很早就开始对邛崃山系的生物进行研究,并到实地搜集有关信息,这里一直是全世界都很知名的生物多样性地区。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宫殿宗庙

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