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唐太宗第三子](2)
6.
《魏郑公谏录》:
卷二之《解薛仁方官加杖》 ,卷三之《与儿子常一处》 。
7.
《全唐文》:
卷四之《太宗一.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卷六之《太宗三.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 ,《太宗七.诫吴王恪书》 。
8.
《大唐新语卷二十七.酷忍》 。
9.
《资治通鉴.唐纪》:
《卷一百九二十》 ,《卷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
家族成员
李恪出身贵胄,父、母双亲皆出自隋、唐皇族帝裔:
父系: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唐国公李虎 [100] ,曾祖父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母系:外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十二大将军之一的随国公李杨忠,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
杨妃的祖母隋文献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分别为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与他的母亲和隋文帝文献皇后的皇后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长女、四女和七女,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妈妈独孤氏则是北周卫国公、太保、大宗伯独孤信的四女儿(后被唐高祖李渊追尊为唐元贞皇后),她的七妹独孤伽罗,就是隋朝开国皇帝、隋高祖文皇帝杨坚的原配妻子文献皇后。
故李恪与其胞弟李愔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
吴王妃杨氏,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是否有子女,今已难考。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
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仍为历史谜团,有待日后史料或考古有所突破,方可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李恪子孙表系 [102] ,参考《新唐书.宰相表》 [103] 。
表系不含生女,见于简介;简介中取爵官。
李仁(李千里) , 李恪嫡长子,成王;王妃:慕容真如海 。
⑴ 天水郡王李禧 。
①蔡国公李瓘 。
②郕国公李峒 。
-成纪县男李定 。
--李映 ,夫人太原王氏,生李景叔、李景祥、李景翱,另有女二人。
--李稷 ,夫人博陵崔氏,生李景阳。
--李赡 ,夫人兰陵萧氏 ,有女一人。
李玮,李恪次子,英年早逝,追封郎陵郡王 ;王妃:长乐冯氏。
⑴李祚,袭爵嗣王。
⑵李袨,原名李褕,出继叔叔蜀王李愔。
李琨,李恪三子,赠吴王 。
⑴李祎,李琨长子,信安郡王 ,对外战功卓著。
①李峘,李祎长子,赵国公 。
②李峄,李祎次子 。
③李岘,李祎三子,梁国公 ,堪称宗室第一贤相,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夫人:独孤峻。
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峘、李峄、李岘在当时皆有令名,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
⑵李祗,李琨四子,嗣吴王 。
①李巘,李祗次子,因兄长李岵有罪,李巘袭爵,官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
-李宙(寅)袭爵嗣吴王。
李璄,李恪四子,归政郡王。
⑴李襘,吴国公。
信安县主 ,李恪四女,名讳不详。武则天时嫁后魏景穆帝八世孙元思忠,生三子,死于开元四年。
李华,李恪五女,宣城县主 。
其他三女今失考。
据族谱所云(虚实待考):李恪九世孙李衟,为江西磨刀李始祖。
1.
李仁(李千里) , 李恪嫡长子,成王;王妃:慕容真如海 。
⑴ 天水郡王李禧 。
①蔡国公李瓘 。
②郕国公李峒 。
-成纪县男李定 。
--李映 ,夫人太原王氏,生李景叔、李景祥、李景翱,另有女二人。
--李稷 ,夫人博陵崔氏,生李景阳。
--李赡 ,夫人兰陵萧氏 ,有女一人。
2.
李玮,李恪次子,英年早逝,追封郎陵郡王 ;王妃:长乐冯氏。
⑴李祚,袭爵嗣王。
⑵李袨,原名李褕,出继叔叔蜀王李愔。
3.
李琨,李恪三子,赠吴王 。
⑴李祎,李琨长子,信安郡王 ,对外战功卓著。
①李峘,李祎长子,赵国公 。
②李峄,李祎次子 。
③李岘,李祎三子,梁国公 ,堪称宗室第一贤相,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夫人:独孤峻。
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峘、李峄、李岘在当时皆有令名,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
①李巘,李祗次子,因兄长李岵有罪,李巘袭爵,官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
-李宙(寅)袭爵嗣吴王。
4.
李璄,李恪四子,归政郡王。
⑴李襘,吴国公。
5.
信安县主 ,李恪四女,名讳不详。武则天时嫁后魏景穆帝八世孙元思忠,生三子,死于开元四年。
6.
李华,李恪五女,宣城县主 。
7.
其他三女今失考。
8.
据族谱所云(虚实待考):李恪九世孙李衟,为江西磨刀李始祖。
历史评价
(唐)李世民 :“吴王恪英果类我。”
(唐)哥舒峘 :“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近代)毛泽东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北宋)张唐英 :“既立高宗而复欲立吴王恪,卒使以猜疑而被罗织之罪,皆太宗失于独断而致之也。噫夫人之生贵为天子之子,是天下之贵无以加之也。以建立之失不保性命,则与夫生于不贵之族,反得终天年者岂不远哉。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宋)佚人 :“长孙无忌以私忿逐江夏王,又以吴王恪人望髙有文武才,譛杀之。恪临终曰;“使社稷有灵,无忌当族灭。”禇遂良亦譛杀刘泊,后髙宗欲立武昭仪,无忌遂良固谏不从。无忌贬黥州,逼令自杀;遂良贬爱州,遂卒。嗟夫!古之君子,一为非义,虽有百善卒不为,令德之士。而天亦不以其所为百善,掩一非义,故卒不享令终之福,无忌遂良是也,岂不惜哉!”(唐史及影响录)。
(南宋)洪迈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 ,欲以代雉奴。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
(元)陈栎 :“……宠泰嬖恪储位不决至欲引刀自刺而社稷之本几于动揺……”
(明)张燧 :“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明)丁耀亢 :“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清)龙炜 :“唐武氏之乱,成于徐世绩“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之耻。未几,而遂有?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亦一传而覆其宗。长孙无忌子孙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清)王夫之 :“元景之长而有功,恪之至亲而贤,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
1.
李世民
2.
哥舒峘
3.
毛泽东
4.
张唐英
5.
佚人
6.
洪迈
7.
陈栎
8.
张燧
9.
丁耀亢
10.
龙炜
11.
王夫之
影视形象
影视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
贺炬
《大唐情史》
李彤(少年)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大唐情史》
潘耀武(成年)
《贞观长歌》
聂远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无字碑歌》
关怀天
《隋唐英雄3、4》
吴俊余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武则天》
李解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
作品以问世时间排序。
就h的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