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复旦大学考研复试前看过,你准备好了吗?|知乎

2022-01-11 18: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终于看到第六本书了!

其实考研前我就读过这本书,只是时间紧,没有做笔记。看,这一次知乎和公众号更新终于同步了,有进展了。

以下文字:

今天开始复旦大学高顺全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本书将解决一些实际的教学问题,如语法化现象的教学、特殊语法格式的教学、书面语的教学等。

第一章 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对外汉语传统语法、结构语法与语法体系1. 传统语法与学校语法

传统语法的定义:结构主义语法之前的欧洲语法(20世纪之前)。

目的:为本地人(主要是中小学生)的学校教学,追求实用。

重要提示:起初它是词汇,然后英语失去了大部分形态变化,句法成为语法的核心部分。

本质:

①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形态变化)

② 词汇和句法是语法系统的核心框架

③句子是传统语法的基础,即传统语法是“以句为基础”的。

影响: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是在借鉴西方传统语法的基础上创立的。《新书国语语法》采用传统语法体系,《临时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语法体系。

2.结构主义语法与汉语语法特点2.1 结构主义语法

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目的:从研究美洲印第安语言开始。通过分析语言结构来识别语言事实。第一个任务是了解一门不熟悉的语言

特点:强调语言的独特性,不承认语言中普遍现象的存在。重形式重于意义,重口语重于书面语,特别强调发音在语法中的地位。

缺点:语言层次被视为单向关系,在句法上远逊于传统语法,只有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传统语法的结构主义批评:

①现有的语法范畴适用于各种语言,而忽略了每种语言本身的特点。

② 以原子论的态度孤立地观察语言现象,忽略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约束。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影响:美国描述文法学校对中文文法界的影响很大。但层次分析法更适合语言研究,在第一语言教学中实用性较差。

2.2 汉语的语法特点

结构主义语法学家发现汉语的主要特点是:

1. 词性和句法成分之间没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这并不是中国人的独特之处。在英语中,词性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是相当复杂的。

2. 汉语造句原则和造句原则基本一致。基于这一观点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朱德西(1985)提出了基于短语的汉语语法系统。“我们自然会考虑以下两个问题:①所有短语都可以是独立的句子吗?②都可以归结为包含词组,即作为一个更大词组的一部分?”他说①的答案是否定的,②很难回答。而且,这不是汉语独有的特点。大多数句子相当于短语加语调。”(胡明阳,2002)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型:①连句;② 并列句;③主谓谓语句。突出这些句型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中文学校语法

1949年以前的语法体系以“新汉语语法”为代表;1949年后,以1956年制定的《暂行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和1984年制定的《中学语法体系大纲》为代表。

重点:语言形式分析,主要包括词类划分和句法结构分析。

3.1 新汉语语法(1924)

1. 汉语教学中首次提出基于句子的系统。

2. 首次理清句子的六大组成部分及其内部关系。六个成分分为三个层次:①主要成分主谓;②关联组件对象和补语;③附带成分定语和状语。

3. 采用“中心词分析”

4. 缺点是只用语义和语感来分析语法,没有花很多精力去形式化验证。

5. 基本遵循传统语法理论的三大原则

3.2《暂行汉语教学语法体系》(1956)与《中学语法体系概要》)

《临时制度》

1. 保留了传统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以词性和句法为基础,以句子为基础的思维,包含大量的结构主义语法。

2. 使用传统语法的成分分析

3. 已经开始偏离三原则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系统总结》

1. 增加了词素和句群两级语言单元,形成了词素、词、词组、句、句群五级结构体系。

2. 完全偏离传统语法

两种实践最能检验它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科学价值:

1. 语言教学实践;

2. 自然语言自动计算机处理实践

3.3 学校语法和理论语法

学校语法:语言老师的经验总结比较稳定,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彻底改变;它为学生服务;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种语言,然后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分析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它要求语法系统简洁实用。

理论语法:各自领先几年;有时服务对象是人,有时是机器,有时根本没有服务对象;目的之一是分析语言的结构。

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在以《汉语课本》为代表的教材语法体系中,保留了传统的语法框架,大量使用了结构主义语法。

《汉语水平标准和语法水平大纲》的结构主义语法体系完全替代了传统的语法体系。

4.1 以《汉语教材》为代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1958))

六本代表性教材的语法点与《汉语教材》的重合率高达93.7%。

《汉语课本》:

1. 框架是一个传统的语法系统,核心内容是词法和句法

2. 基于句子的

3. 优点是科学、实用、有针对性

4. 缺点是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讲解繁琐

5. 有一些不科学和不实用的提法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4.2《汉语水平标准及等级大纲》(1988)

1. 这是第一个具有规范性、约束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官方文件。它是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汉语水平考试进行总体设计的依据。

2. 保留了传统的语法框架

4.3《汉语水平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

1. 官方使用的大纲

2. 新增“离合词”、“词组”、“构词”、“多次重复”和“口语格式”

3. 以词素和句群为语法系统的两大单元,形成了“四级五级”的语法系统。但对实际教学帮助不大。

4. 突出短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但由于词组和句子的构造原则一直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不谈词组,只谈句子,不必强调词组的地位。

5. 根据结构关系划分的 13 类短语使用多个标准。

6. 简洁实用

5.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语法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所需的语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从意义到形式的组装、条件教学语法、语际比较中说汉语语法。因此,传统语法比结构语法更适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体系。而国际上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大多是基于传统的语法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人的特点是:

①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②有比较发达的补体系统;

③ 中文是话题优先语言。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三平面理论与语法1. 三平面理论:

①胡玉树、张斌于1980年代初提出;

②从源头上,它受到了西方语言哲学中“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但并非针对整个语言科学,而只针对语法研究;

③ 提倡有意识地、清晰地区分和顾及到句法(分析句法结构内词与词之间的层次)、语义(句子中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语义特征分析、语义取向分析,不懂的为语义分析,可以参考卢建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也可以后台回复“卢建明的全1”,看语义分析一章的注释),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用词)形成用于交际的句子,包括话题选择、焦点的安排、句子的语气和语气的表达);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

2.三平面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回应

用一个词概括“好”(这里不重要,略过)

3.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3.1句法方面

主语确定标准:语义上,主语与动词关系密切,为V前动词;在语用学中,主语有时与主语结合,但与主语不同。它不赞成一个句子有多个主语,而且主谓谓语句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例如,“我不知道这个词”中的“这个词”是一个“话题”,而不是一个主题;“小张的身子很高。” NP中的前导NP可以看作是定语或句子的主题。

3.2 语义方面

①吸收导入动词的配价理论(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陆建明全1”,可以看第5节的配价分析方法,或者翻阅我知道的文章),比如“ see"是二价,所以后面只能有一个论元,所以动宾复合动词"to meet"不能再带宾语。至于并列句,只要告诉学生某些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主谓短语即可。

②特别注意词的语义取向分析。(同理,如果忘记语义点分析,可以回复“陆建明全1”,见第6节。)补语可以指向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等成分,如“老张喝醉了”。“小王衣冠楚楚。”他摔断了腿。”副词的教学光是指出句法位置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语义方位进行教学,“都”一般指前面,而“只”一般指后面,“只”既可以指前面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也可以指后面,如“他一个月挣三百块。”可以是“多钱”,也可以是少钱。

3.3 务实的方面

① 关注话题,重点突出。选题不仅涉及句子信息结构的安排,还涉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已扩展到句群和语篇。焦点是表达的焦点,句子的重要信息所在。常规重点在句末,对比重点一般在主语和动词之间,如“我知道这个词”。

②“ba”字的语法意义是表达目的、结果和主观性。这种务实的解释比“性格”更容易被留学生接受。

③“贝”字的重点应该是突出其不理想的颜色。(我个人认为有标记的被动句和无标记的被动句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歧义,但也不一定不满意。比如“the grapes are eat”。不可能理解“the grapes”是agent ,所以不需要说“葡萄吃完了。吃完了。”,“我被撞倒了。”如果你不说“by”,那么“我”既可以是代理人,也可以是接收者,并且有歧义。)

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三个平面理论和对现行​​教学语法体系的看法:

①不要过分关注语法系统的系统性。

② 基于句子标准。

③细化动词的分类,利用效价理论、语义特征和语义选择约束等理论进行细分。

④ 加强对词语、句型、格式用法的描述和解释。比如“比p差,比q好”,复合句的选择其实就是“将军出自矮人”。

三、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

自然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也是认知活动的工具。句法不是任意的,往往受语义、认知、功能、语用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中的一般规律往往体现为趋势,不一定是绝对的规则。(后台回复“陆建明10”看认知派分析思路的笔记)

1.1 象形性原则(具体例子请参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0.3部分)

标志性:感知现实的形式、语言成分和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_对外汉语教学教案模板_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教案

1.2 规范范畴论

有些概念不能用经典模型来概括,而是按照“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维特根斯坦),语言研究中的各种范畴都是非离散的,属于典型范畴,语言成分并不是绝对或不属于某个范畴,而是在属于某个范畴的典型程度上形成的。一个连续体。语法规则是语用用法固化的结果,是认知方法在语言中的体现。

1.3 隐喻理论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越大,语言中隐喻的具体形式差异可能就越大。这也是语言学习和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参考卢建明的10.6)

2.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缺乏形态,其句法结构更多地依赖于概念和意象原则。认知语言学理论更适合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比如中文“书在桌子上”,第一步是用“zai”来表示关系的一般性质,即是空间关系;第二步是指出所讨论事物的哪一面,“表”和“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整体的名义成分在部分的名义成分之前。在英文中,“at,on,in”用来表示一、二、的三维空间关系。

关于“上”和“下”的比喻:

①先上后下:前半夜,后半夜;

②多为上,少为下:当你老了,人数不少于10万;

③灯亮了,暗了:不要私下讨论,放在桌子上;

④前上后下:上一站,下一站;

⑤接触向上,脱开向下:5号向上,3号向下;

⑥起点向上,终点向下:再吹牛,报仇雪恨;

⑦ 显为上,离为下:他的气又上来了,手上的泡泡全都下来了。

3.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之前,很多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都归咎于中国人的习惯,比如“中国上海”而不是“中国上海”,“我爸”不能说“我的桌子”等等。认知语言学可以给出一个解释:汉语的空间顺序是从大到小;汉语狭义的占有(占有人与所有人之间存在不可转让的关系)不能用“得”。

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教学词序:

①先整体后部分、先所有者后占有原则,适用于地点、时间、归属等基础阶段的短语教学;

②时间顺序原则、因果顺序原则、旧信息先于新信息的原则可用于初、中、高级阶段的句子教学。

③对于非典型成员,应重点教授个别词的用法

④注意反义词的不对称。一般来说,正面词的频率大于负面词的频率。

⑤ 注意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隐喻。例如,中英文都同意“理解就是看到和把握”,但“愤怒”却完全不同。中国人相信“怒是火”,但在英语中,“怒可以是流动的液体”,比如“你让我热血沸腾”。“我已经达到沸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