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的读音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2)

2018-02-12 11: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目的读音是什么_的读音_得几个读音组词

“过年”的日子怎么定

当代的过年日子,除了传统外,还与经济考量、社会时序的建构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年节(元旦加春节)假日天数一直是四天,改动不大。事实上,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这一时间节律的模式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传统年节的形成与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相适应。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区域,受季节风候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季节分野。远古先民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生长一岁一枯荣的特点,先有了对岁、年的感悟和春播秋收两大节令的认知,其生产生活大致随大自然春秋季节风候节律而动。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对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人体生命的节律交织进行文化延展,因此形成的传统年节则成为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农历春节的天数最早的文化原型就是诗经《豳风·七月》所透视出夏时“十月太阳历”过年的日子。《豳风·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被认为是劳动人民创作,描写一年中农桑稼穑之事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三四千年以前的农业社会年中行事、节令时序、过年日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豳风·七月》透露出三四千年前的历法:夏时“十月太阳历”计时的历法及其与四天“年假”之间的关系。《豳风·七月》第一章中“何以卒岁”,第五章中“曰为改岁”,将年称“岁”,过年为“改岁”。称年为“岁”者,正是夏历的表述。

《豳风·七月》中“一之日”,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周历对于夏历月份的不同表述:“一之日,指周历一月的日子,就是夏历十一月,二之日是夏历十二月,三之日是夏历一月(正月),四之日是夏历二月。夏历三月不叫五之日,只称为春。从四月到十月就依照夏历,也就是现在农村里还沿用的农历”。其实,这一解读与本文表述的内容以及当时的历法及传承性的生产生活文化样式是不吻合的。的读音

首先,通观全诗,出现的月份时间表述,蚕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另有春日(二月)。一年月序,明明以十月作结,没有十一月、十二月,这些学者主观武断,以意为之,强行以汉以后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观,认定《豳风·七月》的年历也应是十二个月。其次,诗中日、月的区分和表述,明明十分清晰,他们却视而不见,硬把“日”序纪时强释为“月”序纪时,这无论在文理上,还是情理上无法周圆。再次,诗中月份的时序上,虽然也缺少一月,但是,从“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气候、物候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行事方式,内在显然隐含着首月的时序。它们是与首月紧密相连的岁首的日子,可又不能归结于首月,即一月。那它算什么日子呢?我认为就是过年的日子。

相传在帝舜时代,先民成熟的历法是“太阳历”或称“华夏族纪年法”,它与十二个月为一年,十天为一旬的农历是不一样的。“太阳历”一年分为十个月,而基础时间分类又以十二等分为准。即一天十二时辰,十二天一旬,三十六天为一月,七十二天为一季,三百六十天为一年。一年内分五个季,一季内有两个月,一月内分三旬,还剩下五天,为年之余,刚好作过年的日子用。《夏小正》最初为“十月太阳历”,是在后来的历法变更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十二个月版本。这一观点在经历了许多争议之后已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夏小正》文字本身来看,许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阳历来解释显得更合理。

当今,彝族民间遗存的“十月太阳历”与《夏小正》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个季节,一个季节七十二天,一年多余的五至六天(闰年),集中放置在年底,不属于任何一个月。其实,《豳风·七月》保留着远古过年的信息,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毛传》说:“一之日,十之余也”。所谓“十之余也”,就是一年过完十个月之后所剩下的余日。这一解释应是最接近事实的,也是最本源的解读。岁时“十月太阳历”的定位,即过好完整的一年十个月,将“十之余”多余的日子,经过“一之日”“二之日”等四天多的过年日子,便过完旧年“卒岁”,时分“改岁”,迎来新岁。这也就是后世年节日子天数最早的原型。远在三四千年前的神州,年节时间也是四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