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第四次学科评估思考:中国豪门大学的饕餮盛宴(2)
第二,学科塔尖与优势学科群建设
第四次学科评估,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并创造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一概念,即A类学科数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以及学科平均发展指数等一系列关于学科发展态势的信息。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任何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世界高水平大学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塔尖,即位列世界前50名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应该形成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群。中国高水平大学,如果以“学科优秀率”来评价的话,中国一流大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优秀率,中国高水平大学至少应该有3个以上A类学科。此次评估结果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科优秀率超过50%,属于中国的顶尖大学。学科优秀率超过20%的高校共有22所,属于中国一流大学。3个A类学科以上的高校有52所,属于中国高水平大学。
虽然这种分类有简单化的嫌疑,但它确实告诉我们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着力点问题。中国高水平大学应该从本次学科评估中发现学科布局不足,积极谋划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势学科布局。即便是一般高校,也应该积极谋划本单位的学科塔尖建设。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这所80年代号称粮食行业的“黄埔军校”的大学,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只获得排名“30%~40%B-”,着实让人难过。但细分析,其学科布局带有明显的二级学科缺项,获得这一结果也是情理之中。
那么,优秀学科建设的抓手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学科拔尖人才。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共51万人,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拥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15万。高校对照人才结构可以反观学科发展状况。
第三,中国标准与世界标准对标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进行的学科评估,是“中国标准”。它从2002年开始,依据的是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权重。国际上,学科评估更为看重的是ESI学科评估。ESI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ESI设置22个学科。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2017年11月9日更新的ESI数据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112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全球第114位,清华大学位列全球第128位,浙江大学位列全球第130位,它们是进入ESI世界前1%的高校之中国前四强高校。在本次ESI数据更新后,中国共有4个高校的5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学术机构前万分之一学科,分别为清华大学的工程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学科。从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看,北京大学位居国内高校首位,入选学科数达到21个;浙江大学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8个;清华大学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6个。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范围内大学实力的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只有世界标准下的一流学科数量增加,位次前移,才算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生产。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赢得世界认可,学科排名认可是其必备条件之一。
[1]本文数据统计结果来自青塔、里里瑟琦智库公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