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的读音 [转载]中学课堂为何总要读错端木蕻良的“蕻”(2)

2018-01-18 1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您,所以我想冒昧地向您求证一下。

的读音_other的读音_拼音“de”的正确读音

期待您的回信。谢谢!

从小杨同学这封文从字顺、表达清晰的信里可以看出,造成这么多年来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总要对现当代作家端木蕻良的“蕻”字读音产生疑惑与纷争,最根本的原因便是——

①课本上并没有对“蕻”字的读音进行明确标注;

②与课本配套出版的《词语手册》(通常是供教师使用的),虽然标注了读音,偏偏弄错了拼音的声调,把阳平声(hóng)标成了去声(hòng)。而与课本配套出版的另一本教参书籍——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标注的声调是对了,却长期没有跟《词语手册》的编者协调统一起来,弄得全国的中学老师和学生至今无所适从。

这就未免太令人失望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一个现当代著名作家,其笔名中一个生僻多音字“蕻”,怎会长期不在课本里明确注音、也不在配套的教参书里加以统一呢?我相信,像我这样并非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而仅仅是写过一篇回忆端木蕻良的文章的人,在相隔十年之久的时间里,居然前后收到了两份(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咨询信件;那么,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以及端木的亲属和所在单位工作人员,岂不是收到这方面的咨询信件会更多?如此明显的一个小小疑团,为什么就长期没有反馈给课本及教参书籍的编纂者或相关的教育部门,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解决呢?

最奇怪的是,与课本配套出版的《词语手册》对“蕻”字标错了声调,难道在标注之前,对这一明显的生僻多音字就没有稍作查考,而是仅凭想当然的判断就胡乱标上去了?而这么多年来,其编纂者或出版社,就没有收到过因此而在学校里一直引起纷争的任何反馈么?

我说对一个现当代著名作家名字里的生僻多音字注音,理应“稍作查考”。或许有人会想,“查考”起来会不会很费事?我的回答是:一点都不费事。因为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蕻良从香港回到北京后,一直到他1996年10月5日去世,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在北京市作家协会任专职作家(后来还兼任该协会的副主席)。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老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后来还兼任中国红学会的顾问(他不仅出版了长篇小说《曹雪芹》的上卷、中卷,还发表出版了不少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和随笔)。想想看,如此勤奋多产、涉猎广泛的一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在中国的文学圈里,恐怕鲜有不知其名讳者。只消一个电话打到上述任何一个单位,或打给任何一位老作家、老学者,谁还会把他的“蕻”字误读成去声不成?所以“查考”起来,应该是分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怎么会时至今日,仍在中学课本和配套的《词语手册》里,长久落下这么一笔“糊涂账”而无人过问呢?

特别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早就给教育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查证和处理此类问题的条件。所以我觉得,这些教育主管部门及编纂课本和教参书籍的相关人士,他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绝不是方不方便查证解决,而是应不应该向方沫老师和小杨同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真正发扬对疑难问题勇于“寻根究底”的精神。

端木蕻良(左一)和萧红(左四)等在西安(1936年)

端木蕻良和妻子萧红合影(1938年)

端木蕻良和续弦夫人钟耀群在一起(1990年代)

端木蕻良和博主邓遂夫在安徽师大(1988年)